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江苏十佳教子有方家庭
发布时间:2022-10-09 来源:省妇联家儿部

案例一

程庆家庭(南京市)

 

程庆夫妇一直和孩子努力探索“学习与快乐并存”的路径,但两者往往难以平衡。尤其孩子升入中年级,课业加重,娱乐、运动时间大大缩减。“双减”实施后,程庆家庭终于有机会实践“学习与快乐并存”的教育思路。

双向信任助力人格发展。一方面信任学校,密切配合学校各项要求,鼓励孩子参加社团活动,以拓宽视野、发展技能、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信任孩子,在孩子的提议下,程庆夫妇放手让孩子制订计划,自行安排学习、休闲、运动、家务劳动等,并督促孩子逐一落实。孩子逐渐养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

用心倾听捕捉指导契机。“双减”后,程庆夫妇和孩子交流的频率、深度都增加了。放学接孩子时,双方会拥抱、牵手,以表达关心和思念,会分享“今天有什么开心事”等。孩子有了敞开心扉的机会,也给了父母了解自己心理动态、适时帮助指导的机会。  

平和心态呵护学习自信。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时,程庆夫妇平和淡然,注意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她摆脱低迷情绪,激励起努力的动能。孩子平静后,程庆夫妇又会和她查摆问题,寻找解决策略。

优质陪伴激励共同成长。当孩子学习时,程庆夫妇也会阅读专业书籍,让孩子感悟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年末全家召开总结会,互相谈谈成绩,分享收获的喜悦。程庆夫妇还鼓励孩子学以致用,多做喜欢的事,比如书法、国画、跆拳道。每到周末,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去户外享受大自然的美,还会带着孩子向残障儿童、孤寡老人献爱心,在垃圾分类活动中“我先行”,引导孩子亲近自然、走入社会。

点评

当“双减”的春风吹来,家长该如何关护幼苗?对此,程庆家庭给出了一份别样的答卷。不盲目攀比,不揠苗助长,父母给出的信任,激发了孩子的潜力,获得更多自由空间的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与约束;倾听孩子的心声,拥抱孩子的脆弱,父母给出的接纳,保护了孩子的动力,在成绩上没有受到苛责的孩子学会了理性化解暂时的挫败;传递对终身学习的渴望,分享对社会和世界的热爱,父母给出的陪伴,鼓舞了孩子的成长,活跃在公益活动中的孩子拥有了精神富足的童年。在家庭教育这个“实践场”中,程庆夫妇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耕耘,日复一日地思考探索,不断提升着作为家长的胜任力。“双减”之下,他们正以家为根、以育为魂,一肩挑起孩子的今天,一肩挑起国家的未来。

 


案例二

黄蓉家庭(无锡市)

 

黄蓉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在校内就能完成作业,回家后的时间自主安排。黄蓉夫妇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制订课余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孩子的习惯。阅读是黄蓉家庭的每日必修课,黄蓉夫妇很少看电视、玩手机,人手一本书就是最好的亲子时光,他们会不时交流、讨论书里的内容。渐渐地,书籍成了孩子生活中的必需品,阅读从坚持变成了习惯。

点赞孩子的爱好。孩子喜欢表演和朗诵,黄蓉夫妇十分支持,经常给她创造实践机会。孩子频频在朗诵比赛和演出中获奖,录制的朗诵作品也在网络上受到好评,自信心因此大大增强。

打开孩子的眼界。黄蓉夫妇经常带着孩子去旅行,尤其是去有助于开阔孩子眼界、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祖国伟大成就的景点。参观了无锡博物院、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等无锡风景名胜后,孩子更加热爱家乡了;游览了长城、故宫、三峡大坝后,孩子更加热爱祖国了。孩子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积淀了人文底蕴,培养了家国情怀。    

点评

如果说学校教育重在教知识,那家庭教育则重在塑品行。 “双减”背景下,黄蓉家庭在孩子的品德形成、精神塑造方面,给予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黄蓉家庭以亲子阅读为载体,陪伴孩子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世界,引导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爱悠久的文化、爱大好的河山,爱身边的亲人,也爱远方的世界。培植一棵高大的树木,需要肥沃的土壤;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能给予他养分的家庭。给予孩子充分的滋养,帮助孩子茁壮成长、不断向上。

 


【案例三】

颜玲家庭(常州市)

 

“双减”政策实施后,颜玲夫妇尝试回归教育的常态,他们调整了家庭教育计划表,并得到了孩子的积极响应。

高效陪伴,做成长路上的同行者。颜玲夫妇在工作上踏实勤奋,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在学业上添了一股孜孜不倦的劲头。他们在家中设立读书区、艺术小屋和谈心角,用于亲子共读、亲子共赏和亲子沟通;设立家务包干区,带着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羽毛球,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言传身教,做人生梦想的引路人。颜玲一家从“小家”走出来,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贡献力所能及的家力量。受爸爸影响,孩子成了一名环保小达人,参加了环保公益宣传片的拍摄。孩子也经常跟着做志愿者的妈妈参加志愿活动,如去档案馆做讲解员、到社区阅读站做管理员等。

家校携手,做教育梦想的合伙人颜玲担任学校家委会委员期间,解答家长对于“双减”的疑虑,带领大家探讨学校“双减”政策落地的具体抓手,助力学校改革的正向推进,为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氛围尽责尽力。

“双减”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学习更稳定,人也更自信了,正逐渐成长为一名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好少年。颜玲家庭既是“双减”政策的高质量践行者,也是“双减”政策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点评

颜玲家庭是“双减”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们以身作则,在学习上给孩子做好示范榜样;他们用心用脑,在生活上给孩子高质量陪伴;他们言传身教,在人生道路上给孩子指引方向。颜玲家庭也是“双减”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他们积极出谋划策,为政策落地提供实用思路;他们发挥纽带作用,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做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用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孩子如何做一个既有利于社会,又有能力收获幸福快乐的人。

 


【案例四】

钱燕红家庭(苏州市)

 

钱燕红家庭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儿子读初一,女儿读小学四年级。“双减”政策实施前,除了学校里的课程,两个孩子还得参加奥数、口语、作文、吉他、钢琴等各类校外培训。每天放学后,除了要完成课堂作业外,还要完成各类补习班的小作业,前后得花三四个小时。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常常想打退堂鼓,大人和孩子都感到苦恼和迷茫。“双减”后,钱燕红夫妇走出了教育焦虑,带着孩子走进了更广阔的课堂,用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阅读课堂育心灵。每晚7点至8点,是钱燕红家庭的亲子阅读时间。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有时候钱燕红会讲解几篇小古文,让孩子体会古典文化之美。

运动课堂享健康。除了平时在家进行一些小锻炼外,到了周末,钱燕红夫妇会带着孩子们去公园打乒乓球、打篮球。遇到风和日丽的天气,一家人去野外骑自行车、放风筝,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亲子关系。

生活课堂助成长。钱燕红夫妇经常让两个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比赛,洗碗拖地、打扫房间、收纳衣柜是主要项目。一段时间下来,兄妹俩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升。钱燕红还经常让孩子去楼下超市买东西,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与人交流,在生活点滴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点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钱燕红家庭曾被“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焦虑深深裹挟,“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他们能够慢下来,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学习教育的方法。他们发现,只要科学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双减”减去的只是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不减的是学习的质量和成长的快乐。他们寓教于兴趣,让孩子在亲子共读中轻松掌握文化知识,养成阅读习惯;他们寓教于生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人翁意识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们寓教于运动,让孩子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练就良好体魄、培养坚韧意志。教育的目标,是当有一天孩子独自走在跑道上时,你给予他的爱和力量依然在陪伴他,帮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生长跑者。

 


【案例五】

潘加才家庭(南通市)

 

“双减”政策实施后,潘加才夫妇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自主安排课余时间。劳逸结合下,孩子学习效率更高了,人也更加积极自信,亲子关系更加和谐有爱,潘加才夫妇也因此探索出一条让家庭教育回归常态的路径。

给孩子一个有“德”的家。潘加才夫妇注重红色家风的熏陶,他们带着孩子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积极参与学党史志愿宣讲活动,引导孩子将爱党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他们和孩子一起资助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培养孩子从小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给孩子一个有“爱”的家。潘加才夫妇将孩子从小到大的足迹照片制成册子,在孩子的青春仪式上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小小的仪式感让孩子明白,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只要被赋予了爱,就弥足珍贵。

给孩子一个有“美”的家。潘加才夫妇引导孩子学习摄影、制作视频,体验创作之美;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建立自信之美;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带孩子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发现人性之美;带孩子一起阅读,体会文化之美;带孩子一起劳动,一起运动,领悟生活之美。

点评

“双减”之后,潘加才家庭牢记父母之爱的初心,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秉持爱和榜样的原则,保持成长型父母的特质,既关注孩子的学习,更尊重孩子的天分,把教育运用、贯穿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天及每一个细节:阅读、运动、旅行、劳动、社会实践……孩子在这些活动里,不仅汲取了知识,锻炼了体魄,更涵养了德行和品格,逐步成长为一个爱党爱国、爱学习爱生活的新时代好少年。

 


【案例六】

顾金涛家庭(连云港市)

 

每周六下午,顾金涛总能听到孩子催促,希望早点送他去兴趣班,而从前都是顾金涛催孩子去上培训班。“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孩子身上喜人的转变还有很多,这一切都得益于顾金涛夫妇在育儿方面的新探索。

追随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双减”政策实施后,顾金涛夫妇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放学后该怎么安排。夫妇俩逐渐认识到教育的广阔内涵后,他们便根据孩子的爱好,给孩子报了乒乓球兴趣班。后来,孩子还练起了多年前放下的架子鼓。让兴趣当导师的过程中,孩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旦对某些专业领域产生兴趣,就会线上线下多方寻找学习资料,认真钻研。

懂得放手促进自主管理。“双减”后,顾金涛夫妇教养孩子时,会更多考虑做哪些事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益,可以激发其自觉自知、自主自为的动力。比如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没有列出书单,也没有限定阅读时间,而是孩子想看什么书就自己挑选。出乎意料的是,孩子自由阅读的速度相当快,有时一天就能看完两本书,阅读兴趣也渐渐高涨。

教育留白优化成长环境。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顾金涛夫妇就带着孩子做了很多看似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周末一家人一起去爬山,或进行其他体育锻炼,增进亲子交流与协作。孩子在家还学会了做饭、洗衣,帮父母照顾弟弟,生活能力显著提升。顾金涛夫妇适度的教育留白营造出宽松环境,孩子因此更有精气神,上课听讲的效果增强很多,“模范作业”被英语老师多次展示,原本飘忽不定的成绩稳步上升。父母也减少了焦虑,更能信任和欣赏孩子。

点评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能减去孩子身上无意义的负重,更能让人发现生活的丰富与意义、发现学习的内涵与趣味、发现家庭关系中的温馨与美好。从孩子被父母催着去学习,到自己生怕上课迟到;从孩子学习成绩飘忽不定,到总是写出“模范作业”;从孩子不知放学后除了进辅导班还能去哪里,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让父母和孩子在彼此成全中学会了从容、欣赏与鼓励。信任孩子、信任自己、信任留白的力量,给孩子充足的空间与时间,让令人惊艳的花朵在酝酿中绽放。

 


【案例七】

陈凤家庭(盐城市)

 

陈凤的孩子曾在繁重的作业和培训班里倍受煎熬,多亏“双减”下了场及时雨,陈凤家庭及时探索出三个育儿新渠道,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一起经营生活滋养精神。自从学校推迟了早上到校的时间,陈凤就不焦虑了,从容地带着孩子早锻炼,让孩子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不再急着跟孩子要成绩,不再盯着孩子的“不完美”,闲暇时就和孩子一起享受家庭生活,比如商量晚饭的菜单,一起买菜、做菜,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让孩子能参与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特别是晚饭桌上的交流,让孩子感到温馨融洽。

一起健康休闲培养情商。以前,陈凤不敢不让孩子“卷”学习,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怕自己没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心理负担重,全家人便免不了彼此催促、埋怨。现在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陈凤才发现学习的路径是多样的。比如她精心挑选了电视剧《功勋》,全家人每天晚上看一集,边看边交流感受,还看了电视剧《人世间》,孩子感叹说“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个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成长了,全家人也享受着轻松祥和的氛围。每周,陈凤还会在网上为孩子约一两盘围棋,孩子由此认识了几位各地的小棋友,眼界开阔了,棋艺提升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也跟着水涨船高。

一起参与公益树立信念。周末,陈凤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走进敬老院、社区活动室、留守儿童的家里做好服务,以此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评

“双减”政策实施前后,陈凤家庭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教育图景与氛围:过去,父母考虑的是“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眼睛盯着的是“别人家有没有为孩子提供更多资源”,心理上的焦虑、愧疚、恐慌,带来的是行为上的不停催促、相互埋怨、彼此怀疑。有了“双减”的支持,面对孩子和自己,他们少了批评,多了欣赏;面对周围环境,他们少了竞争,多了合作;面对生活,他们少了焦虑,多了趣味。通过看电视,亲子之间产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过下围棋,孩子接触到了全国各地的棋友……当父母不再纠结孩子的成绩和分数时,教育便恢复了本来该有的面貌。

 


【案例八】

冯旭家庭(镇江市)

 

“双减”政策实施前,冯旭的孩子时常会抱怨小课太多,见孩子辛苦和烦恼,父母除了心疼,更多的是“没法改变什么”的无力。“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冯旭夫妇意识到改变的契机到来了,于是在营造家庭成长环境方面花了一番心思,创造让孩子自主研学的机会,逐步引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顺着兴趣点引发学习能力。孩子年幼时,冯旭就买很多绘本给她自由翻看,而不急着教她认识绘本上的字。孩子略大些,想读内容更丰富的书时,便主动学了拼音。慢慢地,孩子认字数量不断增加,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有了这个教育经验,“双减”后,冯旭夫妇更是鼓励孩子自在畅游书海。孩子多次在阅读写作比赛、市青少年日记大赛、市童话节文学类比赛中获奖。

顺着好奇心激发创新能力。爸爸平时喜欢琢磨电脑和微信小游戏,孩子受影响也好奇游戏程序的开发。冯旭夫妇便借机向孩子“推销”编程,孩子由此开启了“小码农”生涯。“双减”后孩子独立完成了“温度衣柜”编程作品,获得第32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镇江赛区一等奖。

顺着现实问题促发思考能力。孩子困惑时,冯旭夫妇便培养她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疫情期间学校要求戴口罩,孩子说闷,冯旭夫妇就问她能否做出不闷的口罩。此后父女俩一起查阅资料,策划设计,琢磨出能“呼吸”的口罩,获得镇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点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风格,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教育姿态。对于冯旭家庭,我们看到了教育姿态的轻盈与灵巧:父母本无意教孩子过早识字,但见孩子被绘本迷住,便坚持亲子共读,于是“小书虫”“小作家”自然长成;父母见孩子好奇游戏程序,便借机打开编程世界的大门,于是“小码农”的作品、奖品双丰收;父母见孩子涌起奇思异想,又及时引导,于是“小发明家”横空出世……在冯旭家庭的教育故事里,顺势而为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这不仅是一份底气和自信,更是一种信任和包容。

 


【案例九】

史杏香家庭(泰州市)

 

史杏香家庭是普通的四口之家,夫妇二人都是工人。“双减”政策实施前,孩子和父母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课内外的作业上。“双减”后,学校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大大减轻了家庭在孩子作业方面的负担和投入。史杏香夫妇在受益的同时,积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培养孩子优良的习惯,挖掘孩子潜在的能力,引导孩子成人成才。

做孩子的学伴,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只要孩子在家,史杏香夫妇就放下手机,挑一些经典书籍进行亲子共读,读完后交流感受,并鼓励女儿大胆提问,表达自己的见解。节假日,全家打卡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等,现场感受科技的力量、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孩子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激发孩子对未来和世界的好奇,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做孩子的玩伴,读好“无字之书”。史杏香夫妇带孩子去公园、田野和森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都让孩子兴奋不已。家里还养了兔子、小鸟、乌龟等小动物,姐妹俩主动担负起照顾任务。孩子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时,也学会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点评

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陪伴出来的。这个陪伴不是指时间上的每时每刻,而是指珍惜陪伴孩子的每一分钟,倾听孩子的心声、培养孩子的习惯、发现孩子的优点、提升孩子的能力,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史杏香家庭抓住“双减”契机,让这种高质量陪伴成为日常,他们带着孩子亲近自然,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他们带着孩子打卡图书馆、科技馆等,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文化自信。史杏香家庭以实际行动真正落实了“双减”政策的目标——通过减少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让孩子获得品德、智力、文化、艺术和体能等全方位的营养供给,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案例十】

蔡同彬家庭(宿迁市)

 

“双减”政策实施前,蔡同彬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课,孩子和父母免不了情绪焦灼。“双减”后,蔡同彬夫妇第一时间学习了相关政策,对家庭教育有了新体悟,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家庭教育新路径。

教孩子规划,自由中有自律。为了避免“双减”后孩子放松自我要求,蔡同彬和孩子一起做计划,列出每天的学习、娱乐、运动、阅读等任务清单,同时请学校老师帮助指导孩子。在蔡同彬夫妇持续的督促以及老师的鼓励下,孩子逐渐养成了按规划做事的好习惯。

陪孩子阅读,轻松中含深度。蔡同彬家庭在亲子阅读方面投入了很多心力。父母一方面倡导轻松的态度,和孩子同步阅读、平等交流,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另一方面处处引导,交流中不断抛出问题,比如“这本书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关于这本书还有什么疑问吗”等等,借此拓展孩子的思考力,引领孩子抓住内容核心,学会把书读“薄”,并积极实践。

促孩子劳动,小事中藏大爱。闲暇多了之后,蔡同彬夫妇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整理书桌、洗碗扫地、服务家人等生活小事做起,并适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提升劳动能力,学会关心家人。

带孩子运动,玩耍中促和谐。只要有空,蔡同彬夫妇就会和孩子切磋球技,或进行其他亲子运动,一边陪伴一边交流。不仅让孩子增强了体质,提升了专注力,而且亲子沟通也因此更加高效,家庭氛围愈发和睦融洽。

点评

作业和培训班占据了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蔡同彬夫妇既心疼孩子又不得不催促孩子奔跑。“双减”后,蔡同彬夫妇重新学习做父母,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他们协助孩子定任务列清单,规划的是今日的学习与生活,更是明日的目标与方向;他们亲子共读课外书籍,交流的是阅读感受,开启的是思想碰撞、心灵共鸣;他们带着孩子享受劳动、运动,提升的是技能,健壮的是身体,淬炼的是人格,和谐的是关系……脚下丰饶的大地给予了树苗伸展根系的机会,孩子就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