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
发布时间:2022-06-10



在江苏省档案馆,珍藏着一枚小巧的银质奖章,整体由一只猫头鹰和一截橄榄枝组成。猫头鹰代表智慧,橄榄枝代表和平。

“和平与智慧女神”奖章(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这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章,专门颁发给为世界和平与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女校友。1979年4月,中国女教育家、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获此殊荣。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吴贻芳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长达20多分钟的答谢词。她深情地说:“这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给予我的祖国,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中国妇女的荣誉。”


执掌金女大


吴贻芳,号冬生,曾用名Constance,1893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苏泰兴,幼年在武昌度过。

吴贻芳

1904年,11岁的吴贻芳和大姐一起来到杭州外祖母家,就读于公立杭州女子学校。学校由维新人士创办,提倡女子要读书、妇女也能救国的进步思想。在这所学校中,她受到了爱国思想的启蒙教育。

191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斗争之火蔓延到南京。浩浩荡荡的学生游行队伍中,几位女子打着“金女大”校旗,英姿飒飒,吴贻芳是她们的领队。那时,首届毕业生只有5人的“金女大”,站在了学生运动的风口浪尖,轰动了南京学界。从“金女大”毕业后,吴贻芳受聘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文教员兼英语部主任。

1922年,吴贻芳出色的翻译才能赢得美国蒙特霍克女子大学校长的赞许,校长推荐其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生物系学习。

1928年,中国政府收回金陵女子大学教育权,远在美国的吴贻芳接到来自母校的聘书。

“吴贻芳当时是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读生物学博士,即将毕业,当时的校长德本康夫人写信给吴贻芳,邀请她回校任教。”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副院长杨素萍介绍说,“1928年11月,吴贻芳从美国回到中国,接过了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金钥匙。从此执掌金陵女子大学校务23年。”

1928年,吴贻芳就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吴贻芳在《就职致辞》中说道:“金陵女大开办的目的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她也保证“为发展金女大和中国的教育事业尽最大的努力。”这一年,吴贻芳刚满35岁。这个承诺,她坚守了一生。

“厚生”是金女大的校训。“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丰富。”谈及“厚生”内涵,吴贻芳如是解释道。


培育“999朵玫瑰”


吴贻芳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入学第二年,要参加一次英语综合测验,全面考察英语写读、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格者方可升入三年级,不及格者必须在三年级补修,再考仍不及格,便须自动退学。为了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吴校长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金陵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主张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这样,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

金女大学生体育跳舞表演

同时,金陵女子大学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要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农村服务部、妇女部等社团组织。每逢农忙、假期,学校都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向乡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参加乡村劳动,或开办识字班教妇女们识字学习,或讲授卫生常识等等。

经过这样的教育培训,一批又一批的金陵女大学生带着吴校长的“厚生”精神走向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地献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吴贻芳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共培育出999名聪明、干练的知识女性,人称“999朵玫瑰”。在民国教育界,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执掌“金女大”期间,吴贻芳十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九一八”事变后,安徽发生水灾,吴贻芳在金女大食堂演讲,呼吁学生帮助难民。抗战全面爆发,金女大辗转迁至成都。吴贻芳除了教学,还亲自参加领导、支持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3月,吴贻芳与邓颖超、何香凝等一起,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抚育遭受战火灾难流落街头的儿童。

战时保育会负责人合影(中排右一为吴贻芳,后排右一为邓颖超)

1941年3月,吴贻芳当选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是当时5位主席中唯一的女性。董必武评价:“像这样精干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开幕,共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参加,共同讨论《联合国宪章》。当时,中国和英、美、苏分在第四组,在一次讨论时,英、美、苏代表首先发言,轮到中国发言时,吴贻芳站起来,沉着地走上主席台,发表即席讲话。她从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讲起,讲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人们望着这位侃侃而谈的女代表,被她的精彩讲演所吸引,最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此次,吴贻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拒绝前往台湾


吴贻芳曾把中国教育事业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然而,1946年4月23日,发生在南京的“下关惨案”震惊全国,激起了各界人士的愤怒,吴贻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共两党是“自家人”,一切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不必“出自以打”,“下关事件侵犯了人生自由”,应该“严惩凶手”。此言一出,一片震惊。有的国民党人士提出“吴贻芳意欲何为?”但没等人们从惊讶中回味过来,她又作出更进一步的举动。

在1946年11月15日召开的“国大”上,她辞去了主席团候选人。这次“国大”,国民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等党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单独召开的。蒋介石政府为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加紧反共,在进攻延安的炮声中召开这样的“国大”,当然是极不光彩的。吴贻芳的举动深得有识之士的赞扬。

在1947年震惊中外的“五·二〇血案”中,爱国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血腥镇压。这使吴贻芳非常气愤。她向蒋介石提出,“调走”镇压南京爱国学生的警察局长。1949年4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镇压学生,制造了又一血案。吴贻芳亲自到医院慰问受伤学生。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吴贻芳“产生了十分的厌恶”。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突破江阴炮台,全面渡江。这时,南京“重要军话台”接到来自宋美龄的特急长途电话,要求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接电话。第一次,电话铃响了很久,接起电话的人说吴校长不在。隔了一阵,宋美龄又命秘书来电,得到的回复仍是不在。无奈之下,宋美龄只能要求当时供职于电信局的王正元转达,让吴贻芳搭机离宁。

王正元辗转获知,吴贻芳并未离校,只是明知宋美龄用意,拒接电话。金女大、金女大的学生是她不离开的理由。同时,吴贻芳也信任中国共产党。

当时,解放军尚未进城、国民党溃逃,必须有人出来维护安定。于是,吴贻芳甘冒风险,参与维持南京真空时的治安。王正元回忆,4月23日南京的通衢要道,一队队举着“临时治安会会长吴”令旗的士兵来回巡逻,墙上、电线杆上贴着治安会会长吴贻芳、马清苑的安民告示。“所有这些,对处于真空的南京,确实起了安定作用”。


光和热,无穷际

新中国成立后,吴贻芳历任南京师范大学名誉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并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吴贻芳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任命书(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1956年8月24日,吴贻芳在江苏省人大第一届四次会议上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在这期间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她仍然关心着教育工作,全省重要的教育工作会议她都参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讲话里,贯穿着她的基本教育思想,即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58年,为了给当时大量小学毕业生寻找出路,为农村培养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吴贻芳与省教育厅的同志一道花费巨大心血,创办了全省农业中学。

1979年4月,86岁高龄的吴贻芳,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以表彰她对社会服务事业,对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担任南京师范学院名誉院长期间,吴贻芳为南京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言。她提出,江苏的师范教育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应有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及幼儿师范学校。为此,她写信给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建议将南京师范学院改为师范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吴贻芳和大学生在一起

1982年3月,南京师范学院改为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任名誉校长。

1985年吴贻芳去世,骨灰撒入长江。

她的学生谢纬鹏在祭文中写道:吴贻芳校长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融会于我国传统的美德中,形成金陵女大特殊的“厚生”精神。平时对学生爱护备至,却又威严有加。但并不以权威来硬性塑造学生的性格,而是以深入教育的方式来阐明真理与爱心,不仅使学生见到生活美的一面,人生可贵的一面,同时也了解为人处世是施予,不是取得,是宽容,不是报复,是牺牲,不是自私。

如今的金陵女子学院校园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如今,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这个她曾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金陵女子学院继续传承金陵女子大学的大学精神。

吴贻芳一生著述不多,但她的言论和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她在教育事业中的卓越建树,使她无愧于著名教育家的光荣称号。她以一种纯真的爱、无私的爱、执着的爱,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吴贻芳的一生,正如她特别喜欢的那句词:“他日良才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来源:江苏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