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刘程媛
时常有人问,什么是新农人?新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新在知识、新在技术,也新在观念、新在思路。
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走上领奖台之前,刘程媛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乡村是全新舞台
再见刘程媛时,草莓季刚刚过去,两个大棚均已密封,“刚好利用夏天的高温对上一季残留的病虫害进行消杀。否则,芽线虫就会在基质里滋生,到第二季时它就会腐蚀草莓的根茎,让植株看似繁茂,内里却早已被啃食一空。”这位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90后艺术生,如今已成了草莓种植的专家。
刘程媛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很小,她便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四处售卖农产品。“是母亲借钱供我学艺术、上大学。”那一年,刘程媛带着沉甸甸的学费和1000元生活费踏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她说,在那之前,她从未离开过家乡,也从未坐过火车。她比同龄人更早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宽带业务员、代购、代课老师……就这样,她挣够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帮家里还清了10多万元的债务。2016年,刘程媛和丈夫一起回到盐城生活,凭借专业特长,她被推荐到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成了一名讲解员。
“当时正值草莓成熟季,看到村民的草莓烂在地里,我内心很不是滋味。”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刘程媛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尝试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通过电商直播帮助村民销售草莓。那段时间,刘程媛卖出了10多万斤草莓,尽管初期因品控、物流等问题屡屡受挫,甚至自掏腰包垫付损失,但她从未放弃。挑战中往往蕴含机遇,尝到“电商+农业”甜头的刘程媛租了两座大棚,建成“一米体验式草莓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前一秒她还穿着职业套装热情地讲解,下一秒就已经光着脚踩在大棚里喷洒农药了。“回来的第一年,母亲很不理解,说好不容易培养个大学生又回来种田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她才慢慢改变了想法。”虽然,刘程媛没有站到演播大厅的聚光灯下,但广阔的乡村成了她全新的舞台。
创新造就新增长
新农人新在哪里?刘程媛的回答是,新在知识、新在技术,也新在观念、新在思路。同样是伺候田间庄稼,过去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靠天吃饭,而“新农人”依靠的是智慧。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史,正在被“面朝屏幕、背靠数据”的智慧农业重新书写。
创业初期,在向专家学习组培、分盆、洒水、洒粉等工序知识的基础上,刘程媛萌生了种植“空中草莓”的想法。这种新型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有很大优势。首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于精确控制生长环境;其次,游客们到大棚采摘时,无需弯腰便能轻松地接触和采摘到果实。同时,草莓采用有机培育,果实饱满、果肉甘香,采摘后可以不用清洗、直接食用,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空中种植的草莓会像吊兰一样垂下长长的匍匐茎,这些匍匐茎剪下来扦插种植就能变成新的生产苗。我们和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的新品种盐莓一号,一棵种苗就能卖10元钱。刚刚过去的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甚至炒到12元一棵,供不应求。目前,我们已经订出了100万棵生产苗,成了新的增长点。”提起草莓种植,刘程媛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还在草莓下层种植了蓝莓,草莓、蓝莓、种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棚得三金’。”
为打开销路,刘程媛还组织草莓认养、阳台草莓种植DIY等活动,游客可在现场尝试制作草莓酱、草莓糖葫芦等产品。每年,她都会引进新品种,“单是白草莓就从白雪公主、粉玉、梦之芙、梦之莹种到现在的建德白露、越雪妃,很受年轻人喜欢,一到采摘季,大棚外面就停满了车。”
带着村民一起奔跑
“她能说、会说,能干、肯干、敢干!”这是刘程媛的师父李万选对她的评价。 2022年,刘程媛成立“一米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纳21户种植户共享技术、渠道和客户。头脑灵活的她并不满足于卖草莓鲜果,多次赴山东、浙江等地的食品加工厂学习产品研发,结合自家草莓特点,研发了草莓酒、草莓蜜饯、草莓干等一系列草莓相关农产品,带动周边妇女从事草莓深加工,大大拓宽了草莓生产加工产业链。
刘程媛还建起“新农人群”,汇聚35名返乡青年,定期分享种植和电商经验,成立“村书记带货助力群”,联合盐都、亭湖等地的村庄,在直播中带销友村特色农产品,实现“抱团出圈”。去年,她自筹20万元平台保证金,为村民开展更大规模的直播带货,通过627场抖音直播,让消费者亲眼见证草莓种苗如何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长成30克重的“钻石级”果实。当农户们年收益均达10多万元的成绩单摆在面前时,她更加坚信乡村振兴需要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接下来,刘程媛想把大棚旁边那块地规整出来,建成一个可供游客休闲的露营基地,帮周边的餐饮、民宿把人留住,她还想去一趟丹东,解密那里的草莓成功的秘诀。“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哪怕做成个烂泥,大不了从头再来。”尽管曾饱受质疑和误解,但刘程媛找到了自己奋斗的价值和意义,“乡村振兴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而是需要躬身入局的艰苦奋斗;不是单兵突进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呼唤万众一心的集体攻坚。”
刘程媛,这个当年带着借来的学费踏上火车的女孩,双手虽不再握着话筒,但已沾满草莓的清香。她用十年光阴完成了最动人的告白:对土地最深沉的爱,就是把梦想种进泥土,等它开出花来。那些在直播间里热情讲解的夜晚,那些在大棚里弯腰劳作的清晨,都在见证着一个真理: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从来不是孤勇者的传奇,而是像她这样,弯下腰播种,直起腰时,身后已站起整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