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是学校使用最常见的家校沟通交流指导形式。家长会把一个班级、一个类型、一个年级的家长汇聚在一个场所内,教师和学校把意见和要求传递给家长,家长通过倾听其他家长及学校的诉求,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教育观念。
为了达到更好的家长会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1.多鼓励少指责
部分家长否定自己、否定学生,认为这个学生的学习发展没有前途,家长会毫无意义。家长会的举办是为了给家长带来更多的信心,让家长觉得学生在努力,在进步。教师要多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生活中,让家长对自己的学生有更多的信心。
2.多群体,少个体
家长们是一个群体,教师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尽量多讲群体,少讲个体。群体的好处就是让每一个家长找到学生这个阶段努力的方向,如“班级最近比较浮躁”;家长收到反馈,回去就会和学生进行沟通,注意近期教育指导。
3.多具体,少空洞
教师具体阐明教育事件比讲述教育理念更有效。具体指详细阐述该学段的具体的现象、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家长不是专门的教育从业人员,更需要一些具体的建议与做法,家长明白后会有更大的意愿行动。
4.多建议,少恐吓
部分教师希望家长们重视问题就用“恐吓”的方式,这是不科学的。教师要反复思考教育目标、教育方法,避免空洞的恐吓。教师具体描述现象之后,需要分析原因。把现象、原因分析清楚,才能给家长具体的建议。
5.对同行,多认同
教师或学校不能把学校间的差别仅仅总结为学校排名等, 一个教师需要看到自己学校在某些方面的特色,也要看到其他学校在其他方面的特色。认同同行的优点,将家校沟通或家长会的优势合理转化。
6.对阶层,多理解
教师要意识到家长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差异。教师不能带着阶层眼镜来对待学生和家长,但是可以从家长的职业、阶层出发考虑教育问题,理解对方的立场。
7.对政策,多解释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政策,其次从积极的角度为家长解释政策,最后和家长分析:面对该政策,学校和家长应当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