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婷,1984年2月出生,籍贯安徽省芜湖市,中共党员,党龄19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免疫学博士,曾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巴黎第五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她目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导,中国医科院系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所长助理、免疫平台主任、侨联主席。
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进取、严格自律。2001年,她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一上学期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学院的首批党员。她立志投身健康中国建设事业,继承老一辈医学家刻苦钻研、忘我工作的精神,在生命科学与免疫学领域刻苦学习,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十余年,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扎实的科研成果感恩和回报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的“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高、隐蔽性强,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应答的异常密切相关,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是肿瘤治疗的必由之路。马瑜婷基于“系统医学”的研究理念,着眼于从“应激与肿瘤免疫调控”的独特视角开展原创性研究。
在法国求学、工作期间,马瑜婷的导师革命性地提出“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的概念。而马瑜婷在法留学、工作期间的研究清晰揭示了ICD的多种生物标志物,以及ICD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机制。2015年,马瑜婷婉拒国外的多份工作邀请,全职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组建年轻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她的工作重点是解析机体内外因素造成的多重应激(放化疗导致的细胞应激、严重压力触发的精神应激、肿瘤微环境导致的代谢应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和机体免疫“宏环境”的重塑作用,以及其调控抗肿瘤免疫的关键机制。上述工作力争填补认知空白,推动形成“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的理论系统,促进转化医学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全新思路,为原研药物开发提供潜在新靶点和策略,为伴随诊断试剂开发提供具有预测/预后价值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她的团队已经建立了完备的肿瘤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行为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实现了实验流程及数据分析的标准化。
她积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青年等重要项目。她与多家三甲医院密切合作,多项临床合作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顺利开展。她在Nat Med、Science、Nat Immunol、Immunity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590,SCI总他引>6900次。
回国工作后,她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国际肿瘤免疫大会IUIS、美国免疫学年会AAI、中国免疫学大会、冷泉港亚洲会议CSHA、澳大利亚免疫学年会ASI、中德免疫学研讨会、中英免疫学高峰论坛、中英肿瘤研讨会等),曾多次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系统医学论坛“免疫学日”系列会议)。此外,她获批美国专利1项,多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审,与国际、国内多家上市药企达成项目合作协议。
从做学生变成做导师,马瑜婷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大幅度跃升,她希望可以独当一面,在学术上作出开创性的成果。然而在科研工作的理念上,她似乎并没有改变。身份转换后,她依然强调“公平、合作”,并不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与团队成员一起与时俱进地学习。她长期奋战在科研工作的一线,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呵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善于发现每位成员的闪光点。深受学生崇敬和爱戴。此外,她积极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精心准备实验室开放日,担任多所公立学校的校外讲师,走进幼儿园、中小学、社区,针对相应人群提供医学科研、肿瘤防治、心理健康的知识分享。
她担任所长助理,协管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和特邀报告,促进学术新思想的传播与碰撞。她努力推动学术交流合作,在国家外专局 “高端外专项目”、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柔性引进多位外国院士来苏州工作,包括:合作者Jules A. Hoffmann教授(诺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加入院所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导师Guido Kroemer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Laurence Zitvogel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担任研究所荣誉教授。与上述合作者在系统所共同组建“肿瘤免疫联合实验室”,积极对标国内外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内的顶尖机构,为研究所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高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方向选择、高质量数据把关方面提供了宝贵建议,并在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培养系统医学、肿瘤学和免疫学优秀青年人才、孵育原创性学术思想、催生开创性科研成果,助力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除了管理团队的科研工作,马瑜婷还承担免疫平台主任关联工作。她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努力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她勇于担责,敢于担险,以医学免疫学为背景构建研究平台的功能模块,旨在有力支撑系统医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所内开展肿瘤免疫、感染免疫、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管理下的免疫平台还积极提供对外科研服务,支持周边其它所院及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工作。
今年,马瑜婷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领会二十大报告精神,她表示,回到苏州后,将带领团队继续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开辟“新赛道”。马瑜婷表示:“我将带领团队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力争新突破,积极参加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力争承担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创造力。同时我也希望在国家的引导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高水平保障;多渠道引进各类高水平人才,并健全相关的服务保障体系,让我们能够留好人、用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