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妇联:以“微治”促“共治” 积“小安”成“大安”
发布时间:2023-07-18


近年来,常州市妇联立足引领服务联系职能,着眼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聚焦家庭小切口、践行民生微实事,探索出一条“她”力量参与婚姻家庭智慧治理的常州模式,以“微治”促“共治”,积“小安”成“大安”。


“微平台”守护妇儿“大民生”

2022年5月24日,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发出一份特殊的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仅对家庭暴力施暴者作出行为禁止,还增加了对施暴者的强制心理干预内容,要求施暴者在人身安全保护令有效期内接受心理辅导矫治。对于施暴者的强制心理干预是常州市妇联婚姻家庭智慧治理创新举措之一。天宁区人民法院发出的首份强制心理干预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全国也尚属首次。

1.jpg

2020年,常州市妇联联合九部门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婚姻家庭智慧治理大数据平台,基本涵盖常州市职能部门工作中产生的所有婚姻家庭类数据,实现了婚姻家庭数据“一张网”覆盖、工作“一盘棋”统筹、服务“一条链”保障,被评为2022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案例。在此基础上,常州市妇联建成全省首个婚姻家庭智慧治理中心,打通线上线下维权服务“双行道”。线上不断充实平台数据量,处置后的家暴警情、发放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精准微关爱家庭等14类78项数据四级共享,对重点家庭实现100%回访,并云端直达全市62个镇街道,1032个村社区分级联动。线下,整合妇女儿童信访接待中心、公益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婚姻家庭法律援助站、婚姻家庭人民调解委员会、婚姻家庭信息研判中心、家庭暴力危机干预中心六大阵地功能,开设“家暴危机心理干预”“婚姻家庭心理调试”“妇女儿童心理疏导”三个专业工作室,凝聚207名巾帼志愿者,7支公益心理咨询队伍。

2.jpg

与此同时,通过我的常州App、12338维权热线、“常州女性”维权服务大厅等,面向300多万妇女儿童开通云端求助渠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第一时间回应妇女儿童“微诉求”,通畅表达渠道。

数据联通促进工作联动,除了发出全国首个强制心理干预人身安全保护令外,常州市还在全国首创将举报家暴纳入见义勇为奖励,举措被写入了《江苏省反家暴条例》;全省率先建立了“线索移送、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办案协作、专项联动”妇女权益保护公益诉讼五项工作机制,各级妇联移送线索90余条,常州市新北区妇联、区检察院携手通过公益诉讼为一名遭到恶意调岗的二胎妈妈维权;全省率先出台《建立健全法规政策性别平等和儿童优先评估机制的意见》,率先建立ABC、红橙粉分类分色困境妇女儿童家庭精准微关爱信息化管理机制,一系列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成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婚姻家庭纠纷的有效路径。


                                                                       “微项目”助力家庭“大幸福”

紧紧围绕新时代妇女儿童的实际需求,常州市1.7万余名妇联执委组成的“常阿姐”队伍和300个女性社会组织组成的专业社工队伍,作为妇联“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主体,深入基层一线,走到妇女儿童身边,实施“执委领办项目”和“妇女儿童公益服务项目”,共同拧紧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

4.png

“作为一名基层妇联执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妇女儿童维权宣传方式,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常州市金坛区融媒体中心妇联副主席耿纪雯走上“常阿姐大讲堂”讲台,向大家分享她的执委领办项目。一年时间内,她和团队小伙伴共同在电台推出“E家学”普法专栏18期,在手机台推出“在你身边妇儿维权直播间”4期,走进基层社区开展了10余场“主播课堂”,发挥媒体人的传播力,唱响家庭和谐主旋律。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困境妇女儿童家庭精准微关爱”“独居女性老人立体式养老服务”……每一年,常州市四级妇联执委每人至少领办一件妇女儿童实事项目,万名执委化身基层治理生力军,形成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生动实践。

7.jpg

三年来,常州市妇联实施“花蕾呵护行动”,为500余名女童提供亲职教育、心理疏导等跟踪服务,为30名女童改造“花蕾空间”,通过“进行一次防性侵教育、配置一个自护的墙贴、设计一个自护的玩偶、提供一本《儿童自我保护读本》、改造一个‘花蕾空间’”等“五个一”行动筑牢安全保护的“一米方圆”。常州市妇联立足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反家暴、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向,创新设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项目,连续四年获评全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一等奖。15个省级、122个市级、356个区级妇儿公益服务项目落地500多个村、社区,成为妇联专业化参与家庭治理的最佳落脚点。


                                                                      “微领域”撬动基层“大治理”

常州市婚姻家庭智慧治理工作立足“小微”切口,通过妇女议事搭建“微平台”、抓住家庭教育提供“微服务”、投身美丽乡村打造“微风景”,不仅让妇女在身边就能找到妇联、得到及时服务和帮助,也成为基层党委和政府服务妇女群众、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婚姻家庭纠纷、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载体。

8.jpg8.jpg

一杯清茶化解民忧,一场谈笑议出和睦。在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何墅村,妇女群众总会说:有事就去“和乐家”。在这个总面积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00余人的村庄里,“和乐家”常阿姐妇女议事堂就是妇女群众协商议事、化解矛盾、维护合法权益的温暖之家。常州市三八红旗手、礼嘉镇党委书记丁亚英是议事会驻点“常阿姐”,定期开展“常阿姐”圆桌派,倾听基层妇女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像“和乐家”这样的“常阿姐”妇女议事会,常州有1000多家。南夏墅街道司法所所长上官佳音担任万塔村“常阿姐”,向姐妹们面对面宣传法律知识,引领大家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新北区薛家镇社区妇女议事会将“议事”“维权”“关爱”相结合,为一名40岁的单亲截瘫妈妈议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妇联主席周晶促成镇女企业家协会与该户结对帮扶,联系志愿者每天一次上门为母女俩提供送餐、清洗等日常照料服务,贴心暖心、共治共享的服务让妇女群众可知可感。

常州市妇联抓住“妇女议事”这个切入点,结合“常阿姐”工作品牌,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建立“常阿姐”妇女议事会,让妇联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妇联力量加入基层治理队伍,让妇女群众走上基层协商议事、民主自治的舞台,成为解决妇儿民生实事和化解基层矛盾的生力军。 

10.jpg

围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常州市妇联联合市司法局深入推进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建设,覆盖率达100%,让家事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推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支持行动,在社区、法院、妇女微家等建设50个“阳光心灵”驿站,为家庭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指导服务,每年开展100场家教指导服务,在潜移默化、微风和煦中化解“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