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近日,活动中心美术项目组举办了一场非遗画展,中心美术班学员用作品述说着自己的非遗故事,与非遗对话,与美育共长。
非遗扎染
一块白布,一扎皮筋,一些染料,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色彩纹路。扎染,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亦在世界各地绽放出不同的艺术风采。美术班学员们在马宏君老师和郭雪婷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巧妙地扎染出心中的图案。白色手绢和小蛇玩偶,通过扎结、捆绑、染色等工序,在孩子们的手中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与色彩。
蓝色、白色、彩色,在布料上自由游走,相互渗透,形成了一幅幅抽象而又富有韵律的画面。那一抹抹蓝白交织的图案,不仅仅是色彩的碰撞,更是非遗文化与现代童真的完美融合。
纸鸢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最早的“纸鸢启蒙”。非物质文化遗产纸鸢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跨越千年的美好愿望。抬头仰望,纸鸢与风缠绵,手中牵动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传承的纽带。在汪乐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将自己喜爱的图案融入纸鸢的绘制之中,体验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秦淮花灯
秦淮花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亦称“南京灯彩”,是南京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秦淮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它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诸多工艺手段。国画班的小朋友在何田田老师的引导下用国画的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秦淮花灯,造型细节和花纹装饰极具古典韵味;大胆配色和冷暖对比体现国画创新;水墨背景和浓淡变化营造夜色之美,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彩贴剪纸
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几张彩纸,剪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艺术作品。这就是中华传统非遗剪纸的魅力。无论是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还是90后剪纸艺术新星陈粉丸,他们的作品都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剪纸艺术的范本。美术班的学员们在刘立云老师和王倩老师的带领下,以各种彩纸作为艺术媒介展开,将传统剪纸艺术与少儿美术相结合,以动物、团花等为主题,创作了一幅幅具有少年儿童特征、有趣好玩、色彩对比鲜明的创意剪纸。
布老虎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非遗布老虎,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它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安康祝福,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汪乐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创作的布老虎圆滚滚,胖嘟嘟,既有虎虎生威的精神劲,又有孩童般的天真可爱。
敦煌手鼓
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手鼓是一种具有浓厚敦煌文化特色的打击乐器,其演奏和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为环境增添一份文化韵味。学员们在刘立云老师的带领下以敦煌手鼓和传统团花图案为创作素材,用各种纹样装饰创作出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敦煌手鼓。
国风运河
千里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江苏的孩子们而言,她更加与众不同。大运河江苏段蜿蜒690公里,流经8市,是全国运河遗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国画班的孩子们在杜歆老师的带领下,认识运河、走近运河、描绘运河,用手中的毛笔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明。此次《舟楫千里——你看,这就是大运河》画展集中展示了孩子们一个多学期来的主题画作。画展开篇的女史形象出自东晋时期江南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她仿佛从古代穿越前来迎接观者登上孩子们的舟楫,跟随孩子们从杭州出发,穿行千里,途经苏州、镇江、扬州、淮安、临清、天津等地航向北京,看古时的万商云集、百业俱兴,到如今的运河新貌,一起探索京杭大运河的千年历史,聆听这里的故事。
云锦漫插
非遗云锦华衣裳,动漫插画巧相融。当南京云锦富丽堂皇的风格特点与穆夏的装饰性风格相结合,便展现出中西式交融的画面美感。在孙雅智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运用细腻的绘画技法,为动漫人物赋予了夸张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并运用了丰富而协调的色彩,将传统的云锦非遗文化转化为新颖的样式,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中心美术班的学员们借助非遗文化的灵感,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之旅,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与魅力。从传统中汲取灵感,每一笔每一画都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与传承。让我们一起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用心绘制,传承经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