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果盘里一颗颗“荔枝”娇艳欲滴23岁的陈亚星指尖轻捻果皮应声而落露出雪白果肉麦香瞬间盈室宾客这才惊觉眼前竟是一枚可食用的非遗花馍
01
有“馍”有样的青春
“我的太奶奶是无锡知名的民族志士
薛福成家的三小姐
从小见多识广、心灵手巧的她
接触到花馍后很喜欢
主动去学习了做花馍
后来传给我爷爷
爷爷又传给妈妈。”
陈亚星总是娓娓道来
细说花馍和自己家族的故事
她的妈妈孟珂是音乐老师
年轻时总爱在业余时间
跟着父亲做花馍
每逢过年过节
她都会做好美味漂亮的花馍
送给亲朋好友
渐渐地,有人家里遇到喜事
或过寿过生日
就会找她定做花馍
孟珂2006年退休后
全身心投入做花馍
在当地小有名气

小时候,陈亚星总觉得
妈妈的双手仿佛有魔法
能将普通的面团
变成形态各异的艺术品
耳濡目染中
她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花馍
家人都没当回事儿
长大后,陈亚星才知道
长辈们一辈辈传承
制作花馍的技艺
工艺比较复杂,也很辛苦
陈亚星上大四下学期时
孟珂在送花馍的途中
不幸遭遇车祸
不得已做了脾切除的手术
那段时间
眼看着客户的订单不断
家里其他人又不会做花馍
情急之下
孟珂不顾自己动手术才五天
甚至还没拆线
就开始忙活起来
陈亚星很心疼妈妈
“当时我就想着
做花馍是家族的传承
既然传到我这一代了
我干脆接手吧
恰好我也很喜欢。”
02
返乡做花馍
2024年夏天
陈亚星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
跟着妈妈学做花馍
制花馍需要经过多次
揉、搓、塑形、蒸制等制作工艺
陈亚星原以为
自己从小就看着妈妈做花馍
肯定很快就能上手
没想到第一步揉面工序
就难住了她
“我揉了四天
面团要么不光滑
要么总有手印
加上妈妈要求高
我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干这个了。”
看到陈亚星想打退堂鼓
妈妈不断鼓励她
还建议她上网
搜一下别人制作花馍的方法
陈亚星跟着教学视频
果然很快掌握了要领
成功揉出了不错的面团
做出了好看的花馍
日复一日
在妈妈的指导和帮助下
陈亚星的花馍越做越好
不仅可以独当一面
还开了自己的饽饽旺花馍店
得到了客户们一致认可和好评

有一次
一对新人订了
一款龙凤呈祥的花馍
样式非常复杂
最难的是要在柱子上盘龙盘凤
陈亚星和妈妈丝毫不敢马虎
加班加点制作
客户收到后特别满意
当场帮忙推荐了几十个客户
陈亚星成就感满满
03
传承与创新
2024年
陈亚星的饽饽旺花馍
获评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让她备受鼓舞
干劲更足了
此后,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
和对花馍事业的无限热情
她将现代的美食理念
和审美观念融入花馍制作中
将那些古老的配方和制作技巧
进行系统整理和完善
尝试使用各种天然食材来调色
让花馍的色彩更加丰富健康
在造型上结合当下流行元素
设计出热门卡通形象的花馍
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
为了让花馍这一非遗技艺
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陈亚星积极拓展渠道
她多次走进社区举办花馍制作
公益讲座和体验活动
化身技艺导师
通过“现场教学+实操演练”
立体化教学模式
让居民们亲身感受花馍制作的乐趣
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与学校合作
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孩子们带去
生动有趣的花馍制作课程
在图书馆
她和妈妈举办花馍文化展
展示传统与创新的花馍
讲解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陈亚星还利用互联网平台
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
展示花馍制作过程
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接受采访时
陈亚星表示
花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厚的民族心理
是中华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每一款花馍都寄托着
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今后,她会继续为
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而努力
让更多精致的花馍
为人们带去麦香和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