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手机微信里,有一个特殊的群——“吉娃娃·东中八五(4)班”,群主是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群成员皆已年过半百。这样的一个群,我每天打开手机,总是习惯性地先上去看一眼。许多时候,群里的第一条消息,往往都是老先生的清晨问候。
老先生姓吉,名荣峰,单看微信头像上的先生,虽是两鬓斑白,然精神矍铄,双目慈爱,有着阅尽世事的通透与包容。先生微信头像上的签名还是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在先生和我们相处的七百多个日子里,是被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
我上到高中二年级时,文理分班,我们班是唯一的文科班,新班主任就是老先生。先生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先生教数学,据说水平特别高。我心下窃喜,因为我的数学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就渐渐出现了问题。
但是,自从有了先生就不一样了。先生的数学课上得那叫一个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我终于能听得懂数学语言了,那真是一个质的飞跃。犹记得先生授课时的潇洒风姿,只是信手洒脱一笔,一个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圆便出现在黑板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到先生这儿变得通俗易懂,不久,曾经害怕数学的我,渐渐学得轻松起来,开始对数学发生了兴趣。高考成绩出来,我的数学分数是远超过语文的。这在我的身上算是一个奇迹,完全得益于先生的教学有方。
先生是1966届的东台中学毕业生,学习成绩优异。先生在东台中学读书时,据说除了作文未曾获过奖,其余各门学科均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获得过奖项。当时学校领导有意鼓励先生填报北大、清华等名校,但先生一门心思地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准备报考地质、石油等方向的专业,因为在先生心中,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选择的方向。
然而,1966年的高考却在距离考试仅有一个月的时间时因“文革”被迫中断,先生和莘莘学子的高考梦戛然而止。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于是,先生那一代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直到十年之后1977年高考恢复。据说先生当年参加高考,取得苏北理科第二名的高分,但不知因何被录取到盐城师专,这在当时的师专引起极大的轰动。
先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儒雅亲切,洒脱包容,和我们接触不多久,先生便以他的人格魅力博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与爱戴。那个年代,师生关系远比今天轻松和谐,在我们心中,先生不仅是师长,更是可以交流思想、无话不谈的长者,先生从不以师道尊严来命令或批评我们,而是言传身教,循循善诱。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校园,除了学习风气浓郁,文化娱乐活动少之又少。可我们有这样一位开明通达的先生,注定了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与刻板单调、无味枯燥无缘。那个时候,先生布置我们写周记,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在那一页纸上和先生交流、倾诉。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我们班同学翘首以盼的,因为先生总会天南海北地和大家闲聊,聊先生去北京的往事,1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站到北京,双腿都是肿的,但依然豪情满怀;聊先生下放时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依然不忘读书的信念……聊着聊着,一些属于我们那个年龄的困惑便不知不觉间烟消云散,许多在日后影响我们人生的理念就在潜移默化中随风潜入心。
春天到来时,先生利用星期天带我们去郊外春游。那是第一次,我们全班去了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发源地——东台鹤落埨,也是人生第一次泡了温泉,嗅着水中淡淡的硫黄香味,沐浴着碧波荡漾的温泉水,少年的心思如高天流云……回来时,细雨霏霏,芳草连天,我们乘坐着生产队派的一条水泥船。船行水上,雨打舷窗,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之境。多年后再念及此事,十七八岁的好时光,大概莫过于此吧。
高三那年,中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元旦,惯例,每个班级都是自己搞活动庆祝。传统活动大多是唱歌、猜谜语、击鼓传花什么的。但我们班那天的联欢晚会,轰动整个校园。
因为在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班早就排练了一台集体舞蹈——《青年友谊圆舞曲》,先生当时专门请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苏州籍老师教我们。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支曲子的歌词:“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地上尘土飞扬……”十对男女同学围成两个同心圆,在优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美丽动人的音乐在校园上空久久飘荡,飞扬的青春,将1985年的元旦之夜演绎得旖旎芬芳。
那时,我们班教室在二楼的最东端,教室走廊外挤满了许多外班同学,集体舞在当时的中学校园算是一件新奇的事。先生在我们的一致要求下,用一位女同学的红围巾扎在腰间,扭起了秧歌。看着先生熟练的舞步,有同学情不自禁地也跟着扭动起来。我们笑啊,唱啊,欢声笑语响彻那晚的星空。
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元旦晚会,给我们班所有同学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包括春游,春游途中的趣事,都让我们在紧张的高三学习中得到难以预估的身心放松,让我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有乐趣的事!
高考一天天逼近,看着黑板右上方的倒计时,大家憋足了劲往前冲,也有人困惑迷茫。班会课上,先生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一行字:哀,莫大于心死!岁月匆匆,人生能有几回搏。先生说这是做人的信念,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那一届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作为年级组长的先生先是被提拔为年级副主任,然后是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后来被提拔为副校长,主抓高三教学。先生带领学校高三团队,实现了“一年起步,二年爬坡,三年盐城争上游”的目标,为东台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先生调到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任职,又将他的教学理念种子一样播撒在每个老师的心中;先生在进修学校任职时,申请在教师新村兴建了一幢教工宿舍楼,给无房的教师解了燃眉之急。
转眼间,跨出校门四十年,往事历历在目,先生当年的教诲言犹在耳。去年12月份,我受邀去一所学校做写作讲座,进到会议室,眼前瞬间一亮:先生竟然是这所高中的创办人!一下子,我便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原来先生退休后,受他曾经的学生邀请,帮助其创办了这所学校。先生一生扎根东台教育,从普高到教师进修;从公办高中到民办教育,将他的满腔热血和普世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个他教过的学生和接近他的人。
先生一辈子持身中正,淡泊名利。他毕生教过的学生遍布各地,其中有不少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先生从未因自己的事情拜托过任何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先生当年在我毕业纪念册上写下的这句话数十年一直铭记于心。回想走过的山山水水,每当我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懈怠时,他的教导就会跃上心头。如今,距离我们当年的高考已过去四十年,往事悠悠,但回忆却不曾走远,一切仿佛眼前。打开手机微信,老先生的晨语跃入眼帘:向昨天挥挥手,往后的日子都是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