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书页里的光
万宇
阅读,看似无声无息,其实藏着能让成长的根须更扎实、枝叶更丰盈的魔法。当课程表被各类学科竞赛和项目式学习填满时,有同学或许会叹息:“新学期的作业像涨潮的海水,几乎填满所有空隙,哪里还有读书的时间?”或许会疑惑:“在这样高效却也高速运转的节奏中,阅读会不会被替代,是不是成为一种奢侈?”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阅读的价值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渠道,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情感认知不可替代的途径。阅读从不是学科课业的对手,它更像一位沉默的盟友,悄悄帮你把日子加了蜜糖。所以,新学期的阅读,从来不是“挤时间”的苦差事,而是“巧安排”的乐趣。
每天安排“阅读时间”
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让阅读也成为生活里的习惯和必需,给阅读安排一个具体的时间点。长期坚持成为习惯,阅读的时间自然也就得到保障了。可以试试,吃早餐时,听一段阅读音频,10分钟就够,让阅读的内容和食物共同为成长供应力量。
把放学后的书包往椅子上一放,先翻开书读两页,跟随《神奇校车》里卷毛老师的奇妙旅行,让奔跑的心跳慢慢沉静,再开始写作业。把睡前刷手机的15分钟,换成和书本的“对话时间”,让文字像月光一样覆盖身心,连梦都会变得格外柔软。把这些阅读时间安排在课程表的空白处,就像在你的生活里,给阅读留了一间永远不上锁的小阁楼。
攒一份会“生长”的书单
好书是会成长的,它们会跟着你的脚步手拉手一起长大。新学期的书单,我们可以这样慢慢攒:
1.课本的延伸站:语文课上学了《鸿门宴》,就去找《史记》,看看几千年前的太史公怎么描写大英雄;科学课上讲到植物,就翻开《一粒种子的旅行》,看蒲公英的小伞如何飘过田野,苍耳的刺如何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让课本里的知识,在书里长出翅膀。
2.兴趣导航图:喜欢画画?就读《点》里那个叫瓦斯蒂的女孩如何画出全世界;喜欢运动?看看《奔跑的少年》里,那些迎着风冲刺的身影;哪怕你喜欢发呆,也可以读《田鼠阿佛》,看一个个词如何在发呆中变成美丽的诗句——让书成为你兴趣的放大器,把喜欢的事情,变得更专业更精通。
3.心灵小药箱:被同学误会时,读《夏洛的网》吧,看看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如何用真诚化解孤单;考试失利时,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狐狸先生哪怕被三个农场主追得无路可退,也能笑着说“我们挖条新隧道”;遭遇困难时,读《吹小号的天鹅》,体会不会唱歌的天鹅如何通过小号歌唱——让书成为你心里的小太阳,哪怕阴天。
把这些书的名字写在笔记本上,读完一本就画一节小铁轨,慢慢地,你的本子上就会开出一列小火车。
定几个能“开花”的小目标
别想着“一学期要读多少本”,阅读的意义从来不是数字,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感受与体验。
低年级的小朋友们:读完一本,试着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哪怕漏了几句,爷爷奶奶的笑声是最好的奖励。
中年级的同学们:准备一个“句子小锦囊”,把书里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比如“星星像撒在蓝丝绒上的碎钻石”,多读这些句子,你的文字有一天也会开花。
高年级的伙伴们:读完一本书,写份“作者的采访稿”,比如读《聊斋志异》,可以夜访蒲松龄,问问这世间鬼怪还有多少他想继续写出来;读《西游记》,采访吴承恩,未来他会给孙悟空的金箍棒加什么新魔法。这些奇思妙想,会让你的阅读升维,成为你真正的知音。
建立阅读的目标反馈机制
阅读最好建立目标反馈机制。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设置分阶段阅读目标,例如基础目标是每周完成1小时有效阅读,体裁自选;进阶目标可以每月精读1本跨领域著作,并完成阅读笔记;高阶目标参与线上阅读社区,与同样有兴趣的网友交流读书心得。
反馈机制可以包括:组建班级阅读小组,每周分享阅读收获;通过学校平台,建立阅读分享机制,跟踪自己的阅读进展;争取参加线上线下的活动,进入更大的平台。
在AI阅读和创作快速生成内容的当下,真正的差异化能力来自AI无法替代的部分: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度的思考能力和跨学科的创新思维。而这些能力,最有效的培养途径正是阅读。
孩子们,新学期新成长,我们不仅要成为技术的驾驭者,更应该成为思想的深耕者。所以,别让太忙成为错过阅读的借口,从今天起,选一本书,翻开。就像种一棵小苗,也许现在它只是小小的,但它慢慢会在你心里发芽,长叶,开花,最后结出只有你能尝到的甜果子。
新学期的风,正吹过书页。让阅读成为你们隐形的翅膀,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展翅飞翔。愿我们都能在文字里,遇见更辽阔的世界,也遇见更棒的自己。
>>>推荐书单:
1.《人工智能通识(小学版)》:属于清华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系列,以讲故事的方式启蒙人工智能思维,包含从梦想到现实、身边的人工智能等7个单元,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基础认知,还配套教学课件和实践手册。
2.《园丁与木匠》:由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打破“教育是塑造孩子”的“木匠思维”,提出父母应像园丁般营造成长环境,用生动案例与科学研究,颠覆传统育儿认知,帮助读者理解亲子关系本质,是极具启发的育儿与成长指南。
3.《诗词与科学》:由熊万杰、兰玉彬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分析诗词中提及的科学现象,结合科学知识和方法对诗词进行阐释,诗理结合,让青少年在文学与科学两方面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