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姐妹风采
王昔华:从普通缝纫工到南通市十大纺织工匠
发布时间:2021-06-21 来源:南通市妇联

“你这个底布再往左带一点就可以了......”6月21日上午,海门区三星镇的美罗家纺缝纫车间机器声隆隆,缝纫的、拷边的、整烫的......生产部经理王昔华一边在车间巡逻,一边就工人们提出的技术问题耐心解答。

在这些工人眼里,王昔华就是缝纫技术的“百事通”,只要有什么问题,问她,就对了!而事实上,这个技术“百事通”仅有高中文化水平,多年来,正是凭着一股善学习、肯钻研的劲头,才成就了别人眼里的“优秀”。进入美罗家纺13年,她每年创新技术、改良工艺、优化流程20余项,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去年,公司还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今年,她被评为“南通市十大纺织工匠”,获评海门工匠提名奖。

善学习肯钻研,外来妹初涉南通家纺业便崭露头角

今年50岁的王昔华,来自安徽安庆的一个小村庄,也是那个村子唯一一个将书念到高中的女生。

高中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本地一家纺织企业上班,后由于企业合并,被迫下岗。下岗后的她,带着闯一闯的心情,来到了以家纺产业著称的海门区三星镇叠石桥家纺城。就这样,在这里,她开启了人生之路的蝶变。

“我是2008年来的美罗。”王昔华告诉记者,来到美罗后,她从缝纫车间一名普通工人做起,每天朝八晚五,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因为有了之前的下岗经历,她愈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高中学历的她,不会电脑,就主动到外面报名学电脑;看到同事可以用电脑画图的方式打样产品,她尤为佩服,自己也虚心请教,主动学习。如今,Word、Excel、ppt、画图等这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对于她来说是轻车熟路。她还常常自己购买家纺生产技术类用书进行自学,公司组织生产技术学习,她总是头一个报名。

善学习、肯钻研。短短几年,王昔华从公司数十名缝纫技术工人中脱颖而出,成长为缝纫车间主管、套件部主管,如今还成为生产部经理,管理、生产一手抓。

遇问题解问题,每年创新技术、改良工艺等20余项

美罗家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家纺企业,十分注重新产品的研发。而新产品一旦研发出来,就需要生产部按照设计师的想法完美地生产出来。从研发到生产出成品,这里面,会涉及诸多技术难题。在美罗的13年里,王昔华总是那个能在关键时刻解决这些难题的人。

“刚来美罗时,这里一些工艺并不成熟。”王昔华说,譬如,有些套件需要加花边、加织带,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更美观,但是当时的工艺达不到这个标准,缝纫出来的花边和织带总会跑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一连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最终想出了利用夹具夹的方式,破解了该问题。后来,夹具一度成为加花边、加织带的辅助工具,并迅速在业内推广使用。

2017年,公司新研发出一种产品,需要在套件上贴10公分宽的贴条,但是按照当时的缝纫方法,怎么也贴不直,还费时费力。公司员工想了很多办法,效果都不佳。王昔华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想出了先在套件上烫印子、然后用模具固定的宽贴条的方法。去年,她针对被套贴织带的工艺,进行了正面拼缝、减少锁边的技术改良。

“做我们这个工作,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把产品做到最优。”13年来,王昔华几乎每个月都会进行新的技术创新或工艺改良、流程优化,平均每年达到20多项。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每年还为公司节约成本5~10万元。

成立技师工作室,“以师带徒”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离不开技能人才。

去年,美罗成立了以王昔华名字命名的“王昔华缝纫首席技师工作室”。作为技术创新引路人,王昔华通过“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传、帮、带”。“通过传帮带,确保大家对每样工艺产品都有了解,从简单到复杂每样都能做,且每个人至少都有生产一种产品的专长。”王昔华从来不吝啬双腿,她常常穿梭于车间内,为徒弟们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她先后带出了20名徒弟,为枕套、被套等多条产品线培养了专业技能人才。

除了带徒弟,引领企业发展,王昔华还参与了海门区万人劳动竞赛家纺行业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每年都带领公司缝纫团队参加比赛,连续多年获得一二三等奖。“通过参加比赛,让大家积极向上,心中有目标,从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精进。”王昔华透露,如今的美罗,人人都很好学,人人都要争先进,比学赶超氛围浓厚。

进入美罗13年,王昔华从一名普通缝纫工成功蝶变公司技术骨干,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这个来自安徽的外来妹,用肯吃苦善钻研的拼搏精神,在南通纺织行业闯出了一片“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