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
纸短情长润童心,爱浓意暖筑希望——连云港市实施“书信伙伴计划”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连云港市妇联

“姐姐,我们学校的梧桐树又落叶子了,我捡了几片夹在信里,你看像不像小扇子?”这是留守儿童蒙蒙写给北京伙伴晶晶的信。一项跨越千里的“温暖约定”正在悄然绽放——连云港市妇联联合市慈善总会、市社会工作协会、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创新推出“书信伙伴计划”。这一特色服务如同架起一座连心桥,让北京高校的青春力量与连云港的困境儿童紧密相连。经过数月的温情践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自信、希望与爱的种子,收获远超预期的可喜成效。


活动之初,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们满怀热忱与真诚,与东海晶都双语学校部分困境儿童精准结对,开启“一对一”的书信往来。从第一封略带生涩的问候信寄出,到如今书桌上堆叠的厚厚信笺,时光见证着这段特殊情谊的生根发芽。截至目前,双方累计往来书信已超200封,每一封都承载着跨越地域的牵挂,每一页都记录着孩子们悄然发生的改变。对于这些平日里鲜少向外倾诉的孩子来说,书信是成本最低的“心灵树洞”,更是最安全的情感出口——无需直面他人的目光,只需笔尖轻划,便能将藏在心底的喜悦、困惑、委屈尽数倾诉。



在书信往来的日常维护中,志愿者们始终保持着对潜在风险的敏锐关注。为平衡儿童权益保障与个人隐私尊重,志愿者们在提前征得孩子与监护人书面同意后,会定期对书信内容进行保护性查阅,重点捕捉孩子们未直接言说的困境信号。

去年12月,社工在学生小于写给北京伙伴糖酷星星的信中发现异常:“姐姐,今天天气很冷,我没带多少衣服,早上还要跑操,我很累。在学校经常有同学说我,我很伤心,我不想在这里继续念书了”,信纸上还残留着模糊的泪痕。

察觉危机后,项目组立即启动应急干预机制,经过一个月的持续介入,小于在信中主动分享:“现在没人欺负我了,昨天我还帮同桌捡了笔,他说要和我做朋友”,字里行间的怯懦被明显的开朗取代。

这样的“书信预警—专业干预—持续跟进”闭环,让“书信伙伴计划”不仅是情感联结的“连心桥”,更成为守护儿童安全的“防护网”。它填补了部分困境儿童因缺乏倾诉对象而导致的危机隐匿空白,用专业力量将“纸上的担忧”转化为“实际的保护”,让孩子们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更能获得直面困境的底气。


女孩小段因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曾经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写信时常常流露出自卑。她的伙伴浅梦,在回信里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分享自己幼时画画“把猫画成‘大脸怪’”被嘲笑,后来通过系统学习绘画找回自信的经历,还在信里“约好”:“我们一起努力,你好好学习,我好好画画,下次写信时,都要告诉对方一个进步的小事。”就这样,小段开始试着在信里记录自己的“小成就”:“今天我期中考试得了第七名”“我帮同桌修好了铅笔盒”“老师夸我扫地扫得干净”。每一次分享,都能收到浅梦充满鼓励的回信——有时是一个画在信纸上的加油手势,有时是一句“你超棒,继续加油”。如今的小段,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主动加入学校社团,课间总能看到她和同学们奔跑欢笑的身影。

书信虽轻,却重逾千斤;笔墨虽淡,却情真意切。“书信伙伴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收到一封信、寄出一段话”——它为困境儿童打开一扇看向外界的窗,让他们知道“远方有人牵挂我”;它为孩子们搭建一个表达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书写中学会正视情绪、建立自信;它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被爱”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拥有了热爱生活、追逐梦想的勇气。

据悉,为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困境儿童群体,连云港市妇联联合市慈善总会共同发起的“连慈妇爱・牵手困境儿童”公益项目,通过精准服务填补困境儿童情感陪伴与安全守护的空白,为其成长注入温暖与希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依托“1+10+N”协同帮扶体系,开展“手牵手一起走”人际交往技巧讲座、“情绪小侦探”心理健康团辅、“连慈妇爱暖童心,研学之旅助成长”假日研学等一系列精准化关爱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助力困境儿童调适情绪、开拓视野、滋养心灵,成功营造“玩中学、学中悟”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连云港市妇联将继续深耕“连慈妇爱”项目,以“书信伙伴计划”为起点,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未来不仅会延续书信往来,还将引入“线上共读”“心愿认领”“大学生研学探访”等新形式,汇聚更多高校力量、企业资源、志愿者团队,让这份跨越地域的关爱持续升温。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困境儿童都能在温暖与支持中,向阳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