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青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亲近自然、传承农耕文化,真切体会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的深意。11 月 5 日,太仓市璜泾镇王秀村妇联组织35 名六年级小朋友,走进位于王秀村研学基地旁的农田,开展 “稻田小农夫:追寻一粒米的诞生之旅” 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水稻秋收到创意转化的全过程,让劳动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活动一开始,王秀村工作人员化身 “农耕讲解员”,在田埂边搭建起临时 “课堂”。他手持刚从田里收割的稻穗,指着稻粒、稻秆的细节,细细讲述 “一粒米的诞生故事”:从春天育秧时秧苗在秧田中的 “成长初期”,到夏天插秧时需要保持的合理株距,再到秋天稻穗从青绿转为金黄的 “成熟蜕变”,每一个阶段都用生动的比喻和简单的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大家每天吃的白米饭,是从稻穗里的哪部分来的呀?” 工作人员举起带壳的稻谷和脱壳的大米对比,孩子们纷纷围上来观察,有人发现 “大米是去掉硬壳后的部分”,工作人员笑着补充:“这叫胚乳,每一粒都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变成我们碗里的米饭呢!” 轻松的互动中,孩子们对 “一粒米” 的来历有了清晰认知。

科普过后,孩子们期待的 “收割体验” 正式开始。妇联工作人员提前为每个孩子准备了轻便的小镰刀和防滑手套,反复强调安全要点:“镰刀要握稳,刀刃别对着自己和小伙伴;弯腰的时候膝盖稍微弯一点,左手抓住稻穗中间,右手用镰刀轻轻割根部就好。” 随后便走进田里示范,只见她侧身弯腰,左手拢住一束稻穗,右手镰刀贴着地面一拉,金黄的稻穗就整齐地握在手中,孩子们看得跃跃欲试,分组走进农田开始尝试。

收割完成后,大家带着刚割下的稻穗来到田边的空地上,开启 “大米变形记” 环节 —— 体验古法打谷。志愿者搬出了传统的打谷桶。“以前没有收割机的时候,农民伯伯就是用这个打谷桶脱粒的。” 工作人员指着它说道,说完就在一旁将稻穗先拍打在竹编篓里,金黄的稻谷随着捶打声不断落进去。“我来试试!”“我也想玩!” 孩子们纷纷举手,轮流上前体验,你一下我一下地 “接力” 捶打,看着自己捶打下来的稻谷,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生怕洒了一粒。“现在有机器很快,但以前全靠手工,每一粒稻谷都来得不容易。” 工作人员的话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明白,粮食背后藏着的辛苦。随后,工作人员把捶打好的稻谷慢慢地投入了打谷桶中,孩子们在一旁认真的学习观摩。


最后,活动进入轻松有趣的 “稻谷花束 DIY” 环节。妇联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准备了新鲜稻穗、麻绳、干花和牛皮包装纸,指导大家把劳动成果变成独特的纪念手作。孩子们围在一起,有的先把稻穗整理整齐,用麻绳系出漂亮的结;有的搭配不同颜色的小玫瑰干花,让花束更有层次感;“我要把这个花束送给妈妈,告诉她大米是怎么来的,以后我再也不剩饭了。”“我要把它放在书桌前,每次看到就想起今天割稻子的经历。”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分享着心中的想法,脸上满是成就感。

此次 “稻田小农夫” 实践活动,王秀村妇联以田间体验为载体,将农耕知识、劳动精神与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懂得了 “珍惜粮食” 的真正含义。未来,王秀村妇联还将继续策划更多贴近孩子生活的实践活动,让乡村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 “天然课堂”,助力他们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学会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