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她力量
【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刘欣雨:一部手机“耕”万亩田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省妇联妇女发展部

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刘欣雨

我们需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资源共享、抱团取暖,推动整个地区新农人和产业的发展。

入伏后的天干燥、炎热,大片大片白色的云朵漂浮着,车行在乡间的水泥路上,一望无际的稻田绿得让人倍感神思澄澈。忙过夏耕大忙,刘欣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今天只安排了两组农机手的除草作业,他们可以自由安排作业时间。”


合作、创新、共享

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欣雨出生于1999年,大学里学的是艺术设计。2021年毕业时,她给扬州一家设计专业公司投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面试通知,没想到却被父亲刘金伟“忽悠”回家种田了。

刘金伟是新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为了响应创新创业的政策号召,2009年,刘金伟联合几名种植和农机服务大户创办了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耕收播服务。“他读的农校,20岁毕业就成了乡镇的农技员,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刘欣雨从小就跟随父亲穿梭在乡间的土地上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农业现代化,要从生产方式上补短板、强弱项,但我们这种老农人知识储备、思想境界跟不上,必须引入新人,应用新技术新措施。”刘金伟笑言“忽悠”女儿回家种田既有私心,“与其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也有野心,他想设计出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服务流程,让农机农艺融为一体、耕种管收储销一条龙,“这事做成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会更有保障。”

“技术和整体的发展规划他负责,一些管理的细节则由我负责。”在刘欣雨眼中,父亲是个对创新近乎执着的人,“当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无论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哪怕面对别人的反对。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要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跟别人学,就落后了。”

“每年我们都会划一部分田来做品种实验,筛选和探索出更优质高产的品种和种植方案,把结论共享给社员。”走在人前,敢为人先,对这对父女来说,既是追求更是责任。“最近我们还应乡镇的请求,尝试对一处原垃圾堆放地块进行复垦,前后投入了很多,希望能实现高粱的高产种植。”


一部手机“管耕”万亩田

上万亩的田地要怎么管理、怎么种?刘欣雨有“秘密武器”。她掏出手机打开小程序,点开一条作业记录,农机作业的时间、地点以及作业范围的卫星地图便呈现出来。“我们与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给所有的拖拉机、植保机、插秧机都安上了北斗终端,终端配有一个摄像头,可以将机具下田作业的实时面积及其他数据传回电脑和手机平台。所以不用挨个去巡田,一个手机就可以实时掌控。”说起田间的那些事,刘欣雨愈发兴奋,仿佛一个深耕已久的“老农人”,“而且,通过照片我们也可以判断作业的质量,比如插秧的间距以及撒肥的深度。”

起初,合作社自主播种面积3800亩,从传统“秧池田”改为工厂化育秧后,用地大大减少,但随着对外提供育秧服务的开展,育秧面积增至60多亩。传统农耕最大的成本是人力资源,刘欣雨看着“肉疼”、想着改变。“秧苗需要在室内暗化一周,再移到秧池田,到苗龄了则从秧池田挪到外面进行大田机插秧。人工成本主要集中在从厂房运输到秧池田这个过程,因为需要一盘一盘整齐码放在秧池田里。大量重复弯腰的动作很伤腰,且从事这项工作的都是周边的60后阿姨、婶婶,我就想尽快找出解决方案。”一次,刘欣雨看到军事节目中的坦克,联想到田头履带式收割机,一下受到启发,于是手绘草图,在父亲协助下设计出一种实用新型“水稻育秧铺盘机”,只需站在机具上简单转身码放,秧盘就能整齐有序地铺在田里,大大减少了人力的使用。

2023年,刘欣雨主导参与“粮食烘干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将粮食烘干后产生的废弃物,如草籽、稻芒、灰尘、野生稻、稻壳、枯枝、烂菜、空瘪粒等添加微生物发酵剂与泥土、壮秧剂等按比例均匀混合发酵后制成水稻机插塑盘育秧基质,成功应用在水稻育秧环节,并为周边乡镇提供服务。这种基质集高温杀菌、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等多重优势,使得育秧不仅成秧率高、秧苗品质好,而且还节省了成本。该项目获扬州市妇联组织开展的巾帼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市妇联一直比较关注关心我,她们主动找到我,鼓励我参赛。在比赛中,我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


“新农人”逐梦沃野

回乡以来,刘欣雨一直和父母住在田埂边的集装箱里,办公也是在搭建的简易活动板房。“夏天会比较闷热,尤其下雨天,雨点打在屋顶上有些吓人。”尽管条件艰苦,但她从不在意,“做农业是需要情怀的,对我来说比较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并且全程机械化,整个种植环节基本上实现机器代替人工了。” 

“作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在种出好粮之外,我们还承担着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开展培训、分享经验,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等社会责任。”从最初的5台手扶式插秧机,到如今的综合服务型组织,合作社综合流转面积8700亩,自主种植面积3800亩,单项服务面积15万亩次,服务区域辐射至3个乡镇8个村,带动了约1260户农民共同致富。作为合作社妇联主席,刘欣雨则更关注周边女性的成长和权益,“合作社女性职工比较多,如果她们想要学习、考证,我们会给予支持。特别是6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我们还为她们购买了额外的保险。”

今年7月4日,刘欣雨当选为仪征市新农人协会会长,“现在对新农人的扶持政策很多,一方面,我们需要一个协会来认可新农人的身份;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大家资源共享、抱团取暖,推动整个地区新农人和产业的发展。”

乡野的风拂过无垠的稻田,也掠过田埂边那座承载着梦想的简易板房。刘欣雨站在这里,俯仰之间,是父亲描绘的蓝图,是社员们信任的目光,更是这片孕育生机的土地给予的责任与召唤。她不再仅仅是那个被“忽悠”回家的女孩,而是这片乡土真正的主理人——一位用现代思维耕耘传统、用创新实践点亮田野、用联结共享温暖乡邻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