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袁小琴
我觉得乡间巾帼主理人就是敢把新鲜想法往土地里种,要琢磨透土地的脾气,更要用诚信温暖乡亲的心。
走进袁小琴的宏图庄园,映入眼帘的是划分规整的田地以及品种各异、茂盛茁壮的果树。主干道尽头的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将刚采摘的网纹瓜装箱,每个瓜上都布满均匀的网纹——这是糖分充足的标志。“120元两个,发往北上广的订单早就排满了。”袁小琴拿起一个瓜轻轻一敲,听着清脆的声响,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2年前,这位北京中关村的创业者回到淮安老家时,没人想到她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比进口货还甜”的网纹甜瓜。如今,她的合作社不仅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增收,更成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离开都市
在土地上重新扎根
2013年,袁小琴做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离开北京中关村,回到淮安乡村投身农业。彼时,她与丈夫在北京中关村共同经营一家计算机公司,生活优渥。“拿到土地后,本来想着只做管理人,但农业周期太长,如果想要做好,我俩必须得有一个回来。”袁小琴坦言,最初的动力源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乡村的牵挂。她将孩子从北京转学至淮安,一边陪伴成长,一边开垦荒田地。
经过市场调研,袁小琴把目光锁定在蓝莓种植上。她投入700多万元流转200亩土地,从东北运来专用土壤,引进优质种苗。但淮安的气候让蓝莓慢慢萎缩,袁小琴又请来专家,学习盆栽技术。“蓝莓喜阴不喜热,夏季,我们用遮阳网罩住它;但因此丧失光照,着色度太低,卖相又出现了问题。”问题层出不穷,直到2017年,农庄还没有实现盈利,她只能打算忍痛弃种。
就在这时,转机悄然降临。一位在云南从事蓝莓种植的大学同学得知袁小琴的困境后,主动提出合作。“云南的气候特别适合蓝莓生长,你把种苗移过来,我们共同经营。”这个建议让袁小琴重新看到了希望。她立即组织工人精心起苗,将存活的蓝莓苗运往云南,“说来也神奇,蓝莓苗在云南的土地里一栽下去就长势喜人,我们也因此获得了商机。”
在经历蓝莓项目后,袁小琴找到了农业创业的核心密码:差异化竞争和品质为王。她引入中国农科院的白草莓品种“白雪公主”,为打开销路,她开车四处跑市场,硬是把这款新品种打造成“按颗卖”的高端产品。2018年,她在政府支持下举办草莓推介会,一举拿下1000万元的订单。“别人种红的,我就种白的,差异化才能赢得市场。”
自研系统
让土地与未来对话
袁小琴的办公室窗外是大片的葡萄园。提及宏图庄园,袁小琴表现出对事业的畅想与期待,她指着远处的采摘区,眼中闪烁着光芒:“这里不只是一个种植园,我想打造的是一个有温度的农业综合体。”她大胆投入800万元,将传统的种植基地升级改造为集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在规划之初,她就为合作社确立了从种苗繁育、产业化种植到果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方向。“为农业赋予生命,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喜爱做的事情。”
在袁小琴的庄园里,传统农业正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她和丈夫自主研发的“宏图云农”管理系统,将生产计划、库存预警、销售订单等环节全链条数字化,也让手机远程操控成为现实:浇水、施肥、打药,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现在管理500亩地,就像操作一个现代化工厂。”同时,他们部署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如同农田的“智慧卫士”,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数据。
这场数字化变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每亩田用工成本降低50%,每年节约管理成本80万元。“科技让农业变得更精准、更高效。”袁小琴说。但她也强调,数字化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提升农产品品质这个根本上来。”
踩进泥土里
把心交给乡亲
袁小琴的创新远不止于技术。早在短视频平台刚兴起时,当地妇联就联合商务部门组织了自媒体培训,袁小琴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一周的课程里,她白天学习拍摄与账号运营,晚上赶回基地兼顾农活。她注册账号,对着作物拍视频、配音乐,定位在庄园所在地发布。没想到这条 “试水作”浏览量竟破万,不少市民循着视频定位专程赶来采摘。“那种人气爆棚的感觉,至今记得!培训的成果真能落地!”随着直播逐渐成熟,她将直播间开放给村委会,让这份资源持续服务乡村。
在袁小琴看来,庄园的发展也离不开周边村民的共同努力。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八个大棚的甜瓜订单受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正当她焦急时,村民们刷到抖音消息,骑着电动车、推着小推车赶来帮忙,短短两天就摘完了所有甜瓜。
原来,这些年袁小琴一直以成本价给村民供应水果,还创造了“小时工”模式。每到收获季,号召周边村民帮忙采摘,让留守妇女既能顾家又能增收。此外,她还常帮不会用网络的老人挂号看病。疫情过后,她划出“爱心田”继续成本价供果,还提高了临时工薪资。每到傍晚时分,老人们在园区散步,孩子们在研学区认农作物,庄园成了温暖的社区。袁小琴常说:“做农业最重要的是先做人。你把心交给土地,土地就会回报你;你把心交给乡亲,乡亲自然会把你当自己人。”
袁小琴的下一个五年计划里,有农旅融合示范区、助老食堂——她曾见老人啃生黄瓜当午餐,决心让孤寡老人吃上热饭:“赚钱重要,但让乡亲们活得有尊严更重要。”她还将研学教育纳入规划,免费接待学生体验农耕。她觉得,让孩子知道粮食从哪来非常有意义。
如今的袁小琴,褪去都市白领的精致,牛仔裤、T恤衫是她的日常。“穿裙子下地,农民都不跟你聊天。得踩进泥土里,他们才当你是自己人。”袁小琴笑道,“我很自豪,因为我是一个既能穿皮鞋又能穿泥靴的人。”
这份质朴的智慧,或许正是她扎根乡村十二年的秘诀。袁小琴用行动证明:农业需要耐心,更需要创新;乡村不缺潜力,缺的是敢想敢干的领路人。她的故事,恰如她种出的果实——历经风雨,终成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