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石窑
乡间巾帼主理人要会管理、懂技术、善运营,土地是最诚实的,你只要真心付出,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走进涟水县高沟镇张圩村,2栋玻璃温室在阳光下格外闪耀。工人们午休时,淮安青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窑正穿行在一排排西红柿架之间,查看即将成熟的果实。自2015年起,石窑回到家乡,满怀热情地一头扎入农业之中。
从写字楼到乡间沃土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放弃城市里的机会,跑回来种地?”石窑声音坚定,“在写字楼里,对着数字和报表,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生长在农村,我骨子里对土地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大城市的喧嚣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水土不服。”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石窑有了去拥抱脚下土地的最初的勇气。
2015年,石窑在涟水县朱码镇李集村迈出了创业第一步。她租地50亩,尝试绿化苗木种植。2019年,她敏锐地捕捉到粮油生产的机遇,在东胡集镇鲁渡村流转土地110亩,创办家庭农场,专注于大豆、玉米、小麦等粮油作物种植。“在这段深耕土地的日子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土地的独特魅力。”石窑回忆道,“土地是最诚实的,你只要真心付出,会管理、懂技术、善运营,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但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粗放的传统种植方式下效益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这份切身体会,让石窑笃信科技是解锁农业更大潜能的钥匙。2022年,石窑创立淮安青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沟镇张圩村再次流转200亩土地,拥抱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如今,156.8亩的果蔬温室拔地而起:2栋荷兰智能玻璃温室、15座高效节能的日光暖棚、52座单体塑料大棚,共同构成了一座“农业工厂”。
“云禾食”的诗意与农业攻坚
石窑的家庭农场名为“云禾食”,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代表了她做农产品的初心。“白云的纯净、金禾的丰饶、农人捧起食粮的初心,‘云禾食’也是我们对于产品品质的承诺。”然而,将诗意的理想转化为丰硕的果实绝非坦途。引进玻璃温室和日光暖棚等先进设施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高大上”的设施在本地土壤上发挥最大效能。土壤改良和精准水肥系统,成了横亘在石窑面前的两座技术“大山”。
“这简直就像给大地做一台精密手术。”石窑这样形容当时的土壤改良工程。由于此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不合理的轮作模式,导致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匮乏。“这样的土地,就像一位虚弱的病人,再好的温室也种不出健康高产的作物。”
资金压力首当其冲。土壤深翻,采购有机肥、生物菌肥,引进高端水肥一体化设备……每一项都需要投入。“我们自筹了一部分,又从银行贷款一部分。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石窑坦言。技术攻坚同样艰苦。她聘请了土壤专家,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划分网格,进行多点位土壤取样检测,根据详尽的“体检报告”制订精准的“调理”配方。大型机械进行深翻作业,打破坚硬的犁底层;腐熟发酵的鸡粪、羊粪等有机肥被均匀施入,如同为土地注入强心剂;有益的生物菌剂被引入,重建健康的土壤微生态。
与此同时,石窑带队赴山东考察引进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般铺设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中央控制系统则像“大脑”,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实时的环境数据,精确调配输送水分和养分。
高效绿色标准里的“她力量”
走进一座日光暖棚,眼前是整齐划一、长势旺盛的菜椒。石窑随手摘下一个翠绿饱满的菜椒,向我们展示“青果农业”引以为傲的“高效绿色蔬菜种植标准”的成果。“我们的核心标准就八个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为了这八个字,每一个环节都要较真。”
石窑以温室里备受好评的西红柿为例,详细拆解:“底肥我们100%使用有机肥。到了授粉期,引入蜜蜂自然授粉。最关键的是着色期,我们坚决不用催红剂,靠的是精准调控温室内的昼夜温差,让西红柿在藤上自然成熟、自然转红。市场反馈和消费者的口碑,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
科技农业改变的远不止作物本身,而是更深层次地重塑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站在温室门口,石窑看着几位正在操作设备进行日常管理的工人说,“他们不再是凭经验、靠天吃饭,而是靠系统学到的科学的田间管理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技术后,他们自身在农业生产上的效率和效益也提升了。”石窑特别强调,“科技农业还释放了农村‘银发’劳动力的价值。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身体允许,也能在我们这里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在石窑的团队中,女性占比高达70%。“农村妇女是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她们勤劳、细心、有韧性。”石窑非常重视发挥“她力量”。“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意愿,设计不同的岗位和培训。目标是让每一位姐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所长,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
谈及未来目标,石窑的愿景朴实而宏大:“最想实现的,还是带动家乡更多的父老乡亲持续增收。一方面,通过我们不断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型种植技术、管理模式,让周边农户在自家地里也能‘节本’;另一方面,通过基地的持续扩大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元、更稳定的就业岗位,让大家‘增收’。这就是我想给乡亲们的‘双保险’!”她指着基地规划图上一片预留的空地,那里将用于二期温室建设,“未来,我们会以更高的标准投入二期项目,把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联农带农的路子走得更宽、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