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常常面临千头万绪的难题:农村老年人多、新市民多、出租房多,新老村民融合难、出租房安全隐患消除难、环境卫生整治难等,这些都需要用新的思路来破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新镇新闸村妇联组织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包容和坚韧,将服务的温度融入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如果说,治理有温度,那在这里测量它的不是冰冷的仪器,而是两样东西:一把温暖的理发剪,和五车沉重的垃圾,这是巾帼力量用服务刻下的“温度计”。

37℃的理发剪--张玉丽:身子蹲下去,服务站起来
37℃,人体最舒服的温度,也是张书记带给村民的感觉。
她是新闸村党总支书记、妇联领头雁张玉丽,手里常揣一把理发剪——不是作秀,是给81岁失明老人周阿姨“专职”用的。
在一次为老年人拍照的活动中,张书记发现了眉清目秀的周阿姨,因为她的眼睛看不见,头发长了也不方便去理发室,只能自己瞎剪,狗啃似的。于是,张书记就成为她的理发师。左手梳子右手剪,一边剪一边唠:“阿姨,正月前再给您修修,咱体体面面过年!”碎发落地,大娘摸着头发直掉泪:“书记啊,您比我儿子都贴心!”从此,她把“每月一剪”写进台账,再忙也上门;实在抽不开身,就派执委孙晓梅接力,让她带着志愿者上门去理发。大年三十,村里最后一件“公事”就是给周大娘剪完头发,让她清清爽爽过年,她才回家包馄饨。
周阿姨在感谢信里说:“我从来没想过,书记会来给我剪头发。” 一把剪子,剪开了老人们心里的锁,也剪出了村民对妇联的信任。大家说:“书记的剪刀不止是剪发,剪去的是烦恼,留下的是体面,更是党对群众 ‘37度’的恒温关怀。”
这把“理发剪”,也修平了群众回家的路。以前村里有条坑洼积水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得蹚水。张书记一“剪”,路平了。大家都说:“路平了,心暖了。” 妇女姐妹一看——书记都俯下身了,咱还等啥?跟着书记出租房消防隐患大排查、家门口暑托班、每日“走家关爱”……越干越起劲,越干越上瘾!这把看不见的“理发剪”,剪掉了隔阂,修平了人心,它量的,是一名领头雁用服务兑现“为民所想”的承诺温度。

50℃的扫帚——刘静:五车垃圾,焐热“硬石头”
50℃,略烫,却是融化“冰心”的温度。
妇联执委刘静负责的徐姐家,是一个“老大难”家庭,杂物堆积,院子堪称“垃圾山”,一次次上门,劝了八百回,温度好像怎么也传不进去,人家一句“我穷我乐意”给你怼回来。
直至得知徐姐意外摔伤住院。刘静拎着水果去了:“大姐,您看这院子乱得,孩子回家连个下脚地都没有,家居环境就是人的门面,咱把日子过敞亮了,心里也痛快。”徐姐眼圈红了。没过多久,徐姐丈夫意外去世,刘静再次上门,带去了慰问,人心的冰层,终于被这持续的热度融化。徐姐说:“我懂了,我一定改,可我还没好利索,咋整?”
第二天,刘静招呼十来个巾帼志愿者,顶着烈日开干,整整清出五农用车垃圾!徐姐不好意思:“我身子没好,鸭蛋没办法出去卖。”刘静全包圆。打那天起,徐姐见人就夸:“妇联是真帮咱,我认!以后让干啥干啥!”——一块“硬石头”被姐妹们50℃的热情焐成了“热土豆”。
这五车垃圾,称出的不仅是环境的重量,称的是一名妇联工作人员的执着,更是治理中“攻坚滚烫的热度”。

100℃的T台——娘子军一起上,柔肩也能扛大梁
100℃,水开了,治理也“沸腾”了。
一把剪刀的能量能有多大?五车垃圾的热度能传多远?在张书记领头雁的带领下,有无数个像刘静这样的中坚骨干站出来了,68名巾帼志愿者齐上阵,最大的80岁,最小的9岁,大家一条心:用女性的“柔”把治理的“刚”包成“饺子”。
那把“理发剪”的精神,变成了出租房里的柔声劝导、变成了“燕栖小站”的招工信息、变成了“新心学堂”孩子们的欢笑声。那“清垃圾”的干劲,变成了排查352处安全隐患的行动、变成了47个庭院的焕然一新、变成了带领“小书记”走街串巷的身影。
新市民刘春翠,在这里找到了归属。她用走秀特长,带出了一支融合新老的“娘子军”。她说:“以前我们是两路人,现在是一家人。” 看,温度是可以传递和倍增的。我们从一个人、一把剪刀、一次服务开始,温度从37℃升到100℃,最终测量出的是巾帼志愿服务队“星火燎原的广度”,是整个新闸村从“治理”到“善治”、从“融合”到“同心”的真情热度!
这就是新闸村的巾帼故事。新闸村的治理“温度计”上,刻着的不是数字,而是一把理发剪的恒温、五车垃圾的滚烫、和一群巾帼志愿者带来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