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妇联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妇女儿童和家庭。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发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并进行有效化解,已经成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系统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广大妇女儿童的新需求新期盼,把下大力气做好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搭建平台、丰富手段、多方联动等一系列举措,把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为深化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省妇联以典型培树为抓手,精心打造“苏馨”巾帼调解工作品牌,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响应,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多元调解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家事“解铃人”工作品牌,着力为万千家庭的幸福安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答卷。
在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五楼,一间布置着暖色沙发、绿植盆栽与应季鲜花的房间格外温馨,这里就是“婆婆妈妈调解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9月,由平均年龄65岁的退休药师、教师和社区志愿者组成,她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天然的亲和力,在家长里短的纠纷调解中,绽放出独特的温暖力量。2020年12月,婆婆妈妈调解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
张先生因拒绝在婚前房产加名,致使妻子负气回娘家,他来到婆婆妈妈调解工作室,恳请阿姨们出面调解。调解现场,调解员陈阿姨没有急于评判是非,而是抱起张先生的女儿轻声问:“宝宝想不想每天都能见到爸爸妈妈呀?”这句温柔的询问,恰好戳中两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剑拔弩张的夫妻卸下防备。陈阿姨见状趁热打铁,分析了双方的矛盾原因,劝说女方要以小家为重,同时对男方的一些错误做法进行了批评。经过劝说,张先生和妻子都表示以后会互相体谅,共同把家庭经营好,一场因房产加名引发的婚姻危机就此消弭。“阿姨们就像自家亲戚,话说得在理又暖心。”张先生夫妻俩由衷感慨。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调解专业化水平
婆婆妈妈调解工作室创新打造“三有”调解员队伍——以“脸上有光、心中有情、脚下有劲”为标准,为群众提供既有温度又有实效的调解服务。
工作室高度重视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能力。一方面,积极组织调解员参加区、街道举办的调解培训班,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与调解技巧;另一方面,鼓励调解员通过研读案例、法律书籍等方式自主充电。尽管调解员队伍来自不同行业,但在持续学习与实践打磨中,已经形成了高效专业的服务能力。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高效便民调解
婆婆妈妈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与当事人同属一个街道、社区,彼此间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种群众走近群众、群众服务群众的调解方式,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
在服务时间上,工作室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由于调解员均已退休,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无论是清晨锻炼时段,还是夜晚广场休闲时刻,她们都能根据当事人的需求,及时提供调解服务。
在调解方式上,调解员们擅长用“家常话”化解纠纷。对于很多存在矛盾的家庭来说,调解员们就像是家人和朋友,她们在调解中注重情感沟通与心理疏导,运用“以情说法、以理动人”的策略,引导当事人打开心结。
整合基层资源,构建联动化解网络
工作室深化“网格+妇联”工作模式,推动基层治理资源高效联动。依托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常态化排查婚姻家庭纠纷,建立“月月报”“即时报”制度,实现矛盾早发现、早介入。针对家庭暴力等易反复的纠纷,建立回访机制,跟踪调解协议的落实情况,确保调解成果长效稳固。此外,以工作室为轴心,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微调解”,形成多方协同的纠纷化解体系,提升了调解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形成了基层矛盾化解的独特经验。
在麒麟街道,这群爱管“闲事”的婆婆妈妈,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社区各个角落,用最朴素的智慧守护着万家灯火。正如她们常说的:“家庭和睦了,社区就和谐了,这便是我们发挥余热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