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妇联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妇女儿童和家庭。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发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并进行有效化解,已经成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系统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广大妇女儿童的新需求新期盼,把下大力气做好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搭建平台、丰富手段、多方联动等一系列举措,把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为深化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省妇联以典型培树为抓手,精心打造“苏馨”巾帼调解工作品牌,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响应,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多元调解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家事“解铃人”工作品牌,着力为万千家庭的幸福安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答卷。
近年来,泰州市妇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搭建平台、丰富手段、多方联动等举措,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将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为深化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积极打造“凤城家事·泰慧调”工作品牌,全市各级妇联结合工作实际与群众需求,探索多元调解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工作典型,倾情倾力以小家和美促社会和谐。
李爱华,曾任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工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退休后,她牵头成立“李爱华工作室”,以志愿者的身份持续深耕公益事业,在矛盾化解一线精耕细作,为弱势群体维权倾力奔走,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全心守护。先后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江苏好人”“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江苏省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优秀调解员、金牌调解员”等多项荣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法律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守护幸福的盾牌。”这是李爱华常挂在嘴边的话。凭借多年深耕社区服务的扎实经验,以及自学钻研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专业知识,李爱华在服务基层妇女群众工作中不断精进。在长期的调解实践里,她注重经验总结与方法创新,针对不同类型案件精准施策,探索形成“分类调解”“行业调解”“专业化调解”的工作路径,并提炼出朗朗上口的“八步”工作法:“一听二记理陈述,三劝四解讲政策,五情六帮真情在,七理八法促和谐”,让调解工作更具温度与实效。
李爱华不仅是家事调解领域的“多面手”,更是群众身边贴心的“法律明白人”。她擅长用鲜活案例解读法律,让生硬的条文变得可知可感。在一次家庭财产继承专题讲座中,她以真实案例开篇引入,社区居民老张的子女因房产分配争执不休,最终闹到社区调解室。李爱华以这起纠纷为切入点,向在场的网格员和“法律明白人”条分缕析法定继承的核心规则,还通过代位继承的特殊情形,阐释法律条文背后的公平逻辑,让大家对继承相关法律条款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网格员们纷纷表示:“以前遇到纠纷总怕说不到点子上,现在心里装着法律‘工具箱’,处理问题的底气足多了!”
服刑人员帮教是基层治理的难点,更是平安建设的重点。面对这块“硬骨头”,李爱华主动扛起责任。从审(诉)前调查到入矫、在矫直至解矫的全流程中,她不仅以耐心开展帮教引导,更以真挚关爱温暖他们的精神世界、解决生活难题,助力他们重归人生正途。在她的帮教下,近300名服刑人员顺利回归正轨,不少人在人生新路上成长成才。她的帮教工作不止于常态长效的思想引导、学习帮扶与守法教育,更延伸至解困纾难、维权支持的实处。
李爱华的工作方法从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套路”,她总能敏锐捕捉到新时代家庭关系的新变化,让调解工作始终贴合实际需求。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鲜红的锦旗背后,都是她以法律为盾、以爱心为桥、守护万家灯火的无声见证。
李爱华工作室的智慧,不仅在于化解矛盾,更在于预防风险。过去,社区矛盾往往要到激化后才被重视,如今更聚焦苗头性问题,把功夫下在源头。工作室常态化开设“法律门诊”,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每季度组织的模拟调解培训,让网格员化身“社区法官”,在实践中锤炼纠纷预判与化解能力。李爱华工作室早已成为社区居民心中信赖的“避风港”,更成为推动社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生动践行着“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理念,将和谐稳定的基石牢牢夯实在基层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