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妇联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妇女儿童和家庭。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发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并进行有效化解,已经成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系统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广大妇女儿童的新需求新期盼,把下大力气做好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搭建平台、丰富手段、多方联动等一系列举措,把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为深化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省妇联以典型培树为抓手,精心打造“苏馨”巾帼调解工作品牌,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响应,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多元调解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家事“解铃人”工作品牌,着力为万千家庭的幸福安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答卷。
在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有一位大家熟悉又信赖的 “知心人”—— 周月兰。她既是镇司法所所长,也是镇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周月兰调解室” 的负责人。
16年来,周月兰把心思都扑在了调解工作上,耐心倾听邻里心声,真心化解矛盾隔阂。这些年里,她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有500多起。她用专业和温暖,一次次阻止了矛盾升级,守护着小镇的和谐与安宁。这份坚守与付出,也让她收获了满满的认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镇江市优秀政法干警”。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大家对这位“暖心调解员”的信赖。

创新机制织密“和谐网”
担任中心城区司法所所长时,周月兰聚焦社区纠纷“类型化”特点,以源头治理为抓手,创造性组建“宜网”系列调解工作室,精准覆盖物业纠纷、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高频领域。在宜和社区,她牵头成立“宜和家事调解工作室”,推动“议事—调解—救济”制度闭环运行,让家庭矛盾、邻里摩擦等“急难愁盼”通过调解议事快速化解,赢得居民“她做事我们满意”的口碑。

与此同时,周月兰始终将法治宣传作为矛盾预防的“先手棋”。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组建普法信息员、宣传员团队,以“宜法讲堂”为阵地,通过法治橱窗、文艺演出、广场咨询等接地气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20余场次,覆盖群众6000余人,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三步法”精耕细解化干戈
2022年,周月兰调任上党镇司法所,工作环境由城区转向乡村,矛盾纠纷常牵涉个人、家庭、家族乃至村民小组等多方复杂利益,对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她锚定“熟人社会”特点,总结出“看卷宗、捋法规、磨方案”三步调解法:深挖关联案件找突破、对照法律条款明权责、多轮沟通定制化解方案。周月兰强调,调解员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法字当头、情理并举,清晰阐明法律规定、诉讼风险及法律后果,才能实现公平公正、案结事了。

2023年,王某的儿子与张某的女儿订婚后,同居两个月分手,男方支付的20万元彩礼及三金引发了返还纠纷。王某多次带人堵门追讨,矛盾激化,女方屡次报警。经引导,王某向周月兰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周月兰秉持“及时止损、降低预期、防止激化”原则,一方面劝导男方理性维权,停止过激行为;另一方面依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告知女方彩礼应依法返还,并强调直面问题、避免对子女造成二次伤害。经多轮沟通,双方达成协议,张某当场退还彩礼15万元,三金折价2.8万元限期支付,款项结清后纠纷终结,促成了双方理性和解。
以证为基巧解“邻里结”
周月兰常说:“抓住了事实和证据,就抓住了调解的主心骨。”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为防止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局,就要找准问题突破口,以自身熟知案情的调解方式让当事人更加信服。

在一起宅基地纠纷中,两户亲属邻居因一方违规扩建花坛引发多年积怨。周月兰在接到调解任务后,多次赴现场,指导团队用测绘工具精准定位花坛占位、道路宽度,依据《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厘清界限,有效打破“各执一词”的僵局;更以“亲情牌”唤起双方共同记忆,成功软化了对抗情绪,最终促成协议签订,两家最终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从城区到乡村,从物业纠纷到家庭矛盾,周月兰始终以“法”为尺、以“情”为桥,在基层治理一线书写着“矛盾化解在萌芽、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生动实践。她用创新机制破解城区治理难题,以“铁脚板”踏遍乡村阡陌,用“定制化”方案解开群众心结,成为群众口中“有困难,找月兰”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