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那个号子,劲头那个足来!连枷那个飞舞,金谷里个香来!”9月29日下午,解放西路社区“启慧园”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内歌声阵阵、暖意融融。由社区“复兴红”巾帼志愿服务队主办的“朝夕课堂——号子里的江海”通东民歌学习体验活动在此开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通东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崔立民现场授课,15组“一老一小”结对互动,在悠扬号子声中解锁非遗魅力,搭建代际交流新桥梁。
“通东号子是我们海门劳动人民在田间打麦、码头搬运、海上捕鱼时,喊出来的‘精气神’!”专家讲堂上,崔立民以自身数十年的传承经历为切入点,用生动的方言故事串联起通东号子的起源与发展。从“农耕渔猎时的劳动号令”到“登上舞台的艺术创作”,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到“方言歌词里的生活智慧”,崔立民的讲解既有文化深度,又接地气。随后播放的通东号子打麦实景视频,让孩子们直观看到了“打麦号子”的诞生场景;而崔立民现场示范的打麦号子铿锵有力,引得台下阵阵掌声,不少参与者忍不住跟着拍手打节奏。知识问答环节中,老少搭档抢答积极,“通东号子反映了江海人民什么精神?”“‘一领众和’是什么意思?”一个个问题被轻松破解,非遗知识在互动中悄然扎根。
最热闹的当属“结对学唱”环节。崔立民精选易学好唱的经典曲目《丰收场上打麦忙》,从节奏教学入手,带领大家配合动作掌握“强拍突出、节奏鲜明”的特点;教唱方言歌词时,老年人们充分发挥“方言优势”,逐字逐句帮身边的孩子纠正发音,孩子们则用稚嫩的声音反复模仿。经过十几分钟的练习,“一老一小”结对合唱渐入佳境,原本生涩的方言歌词变得顺口,简单的旋律也愈发悦耳,实践站内满是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成果展演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五组选手依次登台,加入模拟打麦的手势动作,精神饱满地唱响号子。崔立民从“节奏准确性、情感表达、配合默契度”三个维度现场打分,最终评选出两组“最佳展演组”,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与奖品。此次“朝夕课堂”不仅让“一老一小”系统学习了通东民歌知识,掌握了经典号子的演唱技巧,更搭建了代际交流的温暖平台——老年人在传授方言与经验中收获成就感,孩子们在学习与体验中激发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未来,解放西路社区妇联将继续依托“朝夕课堂”,联动多方力量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非遗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