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桦墅村的田园小镇到龙岸花园的安置小区,从仙林湖的活力社区到八卦洲的乡村院落,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妇联积极响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号召,以创建儿童友好城市为契机,带领全区建成1个友好街区和11个友好社区,尧化街道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区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的肌理之中,构筑起栖霞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生动注脚。
空间焕新:从“一米视角”到“多维乐园”
栖霞区妇联始终坚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着力改善儿童发展环境,指导社区巧妙利用边角地、闲置地、老旧设施等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变“废”为“宝”,化“堵”为“疏”。
“分时共享”全国推广。尧化街道在尧新社区利用明外郭城墙遗址旁0.3公顷闲置建筑垃圾堆场,建成儿童友好空间。该地块紧邻小学与幼儿园,此前放学时段人车交织,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创新采用“空间折叠”理念,巧妙利用高差布局花池座椅、科普墙等功能设施,实现分时共享:上学日作为候学区与开放课堂,节假日转为社区公园与议事空间,有效化解交通压力,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儿童安全感。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向全国推广。

田园禀赋创新利用。西岗街道桦墅村通过深入调研儿童需求,依托独特的田园资源,进一步完善对街区的适儿化改造,将稻田、山林、水系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资源和游乐空间,成为孩子们体验收割乐趣、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天然课堂,稻田迷宫激发探索天性,稻香音乐会让孩子聆听自然之声,构建起“儿童参与、生态友好、文化传承”的乡村儿童友好街区体系。
城市角落盘活焕新。马群街道馨康苑社区通过“政企社”联动,将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的图书馆改造成童趣盎然的“馨享书屋”,社区广场从坑洼水泥地变为色彩明快的互动游戏区,老旧凉亭升级为“故事分享角”,边缘空地打造“动植物科普角”;南炼新村社区利用闲置地打造“童梦空间”“螺蛳公园”等户外场地,充分尊重儿童天性,从“一米视角”融入自然、艺术、趣味元素,让安全与趣味并存。
专属空间温馨打造。龙岸花园社区充分考虑儿童需求,量身打造专属活动场所,妇女儿童之家、亲子早教室、小龙人图书室、未成年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还开辟了设计新颖、色彩丰富的文化墙传播儿童友好理念;仙林湖社区则规划打造湖畔之家、领域花红党群连心站服务阵地,设置互动游乐区、亲子悦读角、创意手工区等多个儿童专属活动区域,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
活动赋能:从“单一体验”到“多元成长”
栖霞区妇联积极联动各类社会资源,为儿童提供精准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在区妇联的推动下,各社区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将传统文化、科学探索、生态保护等理念有机融合,形成多维立体的素质教育生态。
自然教育启迪智慧。桦墅村开展自然研学之旅,孩子们走进绳结艺术馆制作手工艺品,在水八仙课堂认识水生植物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在葡萄园学习辨识果实成熟度并亲手采摘,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学习知识,培养生态意识;蛇盘社区打造“亲自然释天性”“黄礼帽”品牌,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开展亲子种植、自然研学等系列活动,释放儿童天性,促进儿童成长。

文化传承培育自信。各社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仙林湖社区推进“童承文脉”体系,开展中国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传统服饰、艺术和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和园社区依托街道“网格文化年”,打造“欢乐闹元宵”“浓情端午”“童年梦想放飞六一”等品牌活动,为儿童提供文化展示平台。
公益实践培养责任。各社区积极引导儿童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实践,仙林湖社区组织儿童“湖畔有爱”志愿行队伍,开展“绿色环保,洁美家园”等活动;桦墅村成立“桦小小”民生观察团和志愿者服务队,孩子们用“一米视角”观察村庄、记录问题,以“小主人”身份参与村居治理;尧新社区组建“小小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队,传承发扬社区特色铁路文化;山水园社区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儿童戏剧活动,孩子们全程参与剧目选定、剧本编写、角色分配、道具制作直至成品呈现,在戏剧中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辖区儿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机制创新:从“单向服务”到“全域联动”
栖霞区妇联大力倡导并实践儿童参与理念,持续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多方协同、儿童参与、保障有力的儿童友好建设体系,确保儿童友好工作持续深入发展。

多元协同机制。各社区妇联积极发挥“联”字优势,打造多形态社区家长学校,建立“栖霞区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联盟”,构建多方联动的赋能平台。仙林湖社区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为一体的“校家社企”赋能平台,打造“美邻家长大讲堂”品牌;馨康苑社区构建“1+3+N”共建网络,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核心,依托家庭、学校、企业三方协同平台,整合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形成服务矩阵;春晓园社区组建儿童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由社区妇联、卫生服务中心、中小学校、法律顾问、儿童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发挥多方优势,形成共建合力。

权益保障机制。栖霞区妇联高度重视儿童权益保障,特别是特殊儿童群体关爱,开展“博爱妈妈”与“小梧桐”结对活动,全区161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儿童91名。尧新社区为困境儿童建立健全信息库,实施“一人一档”,进行四色评估分级管理;龙岸花园社区对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摸排,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实施精准施策并提供救助服务;八卦花园社区与派出所关工站结对共建,对困难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提供生活物资和资金援助,关注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和园社区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完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和监护保护制度。

儿童参与机制。全区高度重视儿童参与权,普遍建立儿童议事制度。尧新社区成立“新苗民生观察团”,建立儿童议事制度,开展儿童议事会活动,“听童声”“共童乐”;龙岸花园社区定期召开儿童友好社区议事会,让孩子们表达意愿和想法,参与空间改造、小龙人品牌Logo设计;馨康苑社区成立“童馨共治”小小民生观察团,以儿童视角赋能社区治理;花岗社区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共创研习营”主题活动,为社区儿童提供发声并展现创意、想法和行动的平台,引导儿童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让儿童的意见被倾听、智慧被尊重、需求被回应。

从城市街区到田园乡村,从空间改造到服务升级,从制度保障到文化培育,栖霞区儿童友好建设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日益绚烂。下一步,栖霞区妇联将继续深化儿童友好建设内涵,拓展覆盖范围,健全长效机制,持续聆听儿童心声,尊重儿童需求,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携手,为辖区少年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条件、环境和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信、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