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儿童关爱服务
“微光计划” 以爱为翼暖“新”心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无锡市妇联、新吴区妇联

“现在每月能按时收到助学金,我少跑几单快递,也能给3个娃买份像样的习题册了。”说起“锡蕙妈妈微光计划”,单亲妈妈李女士眼角泛起湿润。作为从外地来新吴区梅村的新市民,在无锡打拼多年,倾尽所有又贷款终于在梅村有了自己的一个家,意外却来得如此突然,一场车祸让孩子失去了爸爸,让她失去了爱人,让这个家失去了顶梁柱,还未来得及悲伤,3个孩子的学费、房子的贷款如一座大山压了下来,她只能擦干眼泪,跑起了快递,别人下班她接着干、别人休息她不休息,就这样,还是捉襟见肘,无奈外公每天除了照顾孩子,还要捡垃圾贴补家用,这个家才勉强支撑着。如今,这份来自梅村锡蕙妈妈们的温暖,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她和其他3个新市民困境儿童家庭,在异乡感受到了暖暖的幸福。这一切,源于梅村街道妇联发挥“联”字优势,联动宝通科技工会及员工发起的“锡蕙妈妈微光计划”——每年为4名结对的孩子各筹9000元善款,更以多方面关怀助力他们融入无锡,让梅村成为他们的“幸福港湾”。


“联”字为钥

深察新市民家庭“难”与“盼”


“新市民家庭的难处,藏在早出晚归的脚步里,藏在家长欲言又止的眼神中。”梅村街道妇联在走访时,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单亲妈妈申女士为供孩子上学,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还要和年迈有病的妈妈一起做工厂的手工增加收入,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单亲的徐妈妈,一人打两份工,每天要晚上10点多才能到家,懂事的孩子说“妈妈我会自己写好作业等你回家”;还有的家庭,爷爷奶奶70多岁还在打零工独自抚养上学的孙子,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扫马路或捡废品,攒下的钱全换成了孩子的学费……这些家庭大多来自外地,家长为生计奔波,很多人全年无休,既顾不上孩子的学习陪伴,更难让孩子像同龄人一样参与课外活动。

“他们不是要‘特殊照顾’,而是盼着孩子能有个安稳的成长环境,盼着自己在这座城市能喘口气。”摸清这些“难”与“盼”后,梅村街道妇联决定以“联”破局:既要解决经济上的窘迫,更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让新市民家庭真正“融”进来。




“联”动善意

以妥帖机制传递“暖”与“尊”


为了让帮扶既贴心又不伤自尊,梅村街道妇联联合慈善总会设立“锡蕙妈妈微光计划”专项账户。对接宝通科技工会时,妇联工作人员讲述了李女士们的故事:“她们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想孩子被另眼相看。”专项账户的运作模式恰好契合了这份心思——宝通科技的“锡蕙妈妈”们众筹的善款统一进入专户,由慈善总会按季度悄悄拨付到结对的家庭账户,没有仪式,没有曝光,却让家长们能踏实地给孩子买教辅、添衣物。

“听到这些孩子和妈妈们的故事,我们员工都特别触动。”宝通科技工会周莉主席说。许多员工主动转发倡议,有的还在捐款附言里写“加油,好好生活”。短短一周,善款便筹集到位,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像一股暖流,悄悄淌进了结对新市民家庭的心里。



   


“联”续温暖

用多元陪伴织密“融”与“情”


解决了“钱袋子”问题,梅村街道妇联更着力拉近“心距离”。她们记得每个孩子的喜好:给喜欢科技的小徐同学报了宝通的科技夏令营活动,让动手能力超强的小牛同学和快递妈妈一起参加了专门为新就业群体举办的夏至包馄饨活动,带内向的小申同学去参观梅村地铁建设的活动。

这些活动从不刻意强调“帮扶”,也从不刻意区分“本地娃”和“外来娃”,而是让孩子们混编在一起,让他们在共同创作、游戏、探索中自然融入。“以前孩子总说‘不想出门’,现在每周都盼着去参加妇联、社区组织的活动,还会跟我讲梅村的历史故事——是妇联的阿姨们带他们去寻访过泰伯庙、梅里遗址博物馆这些有历史的地方。”小申的外婆说。如今,孩子们不仅渐渐开朗自信,更对梅村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我是梅村人”成了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笑靥越来越灿烂,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梅村街道妇联“锡蕙妈妈微光计划”的核心不仅是资金帮扶,更是通过“联”字优势,让锡蕙妈妈们的社会善意以最舒服的方式抵达需要的地方。

未来,梅村街道妇联将继续擦亮“联”字招牌,把企业的善意、社区的温暖、城市的包容,化作看得见的帮助、摸得着的关怀,让更多爱心资源通过规范、温暖的渠道汇聚,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无忧成长的天空,让每个来到梅村的新市民,都能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