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的树叶
文 陈凤兰
曾看过一部动画片,片中有个片段很打动我。在皮克斯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中,灵魂22号被众人指责,“你永远找不到你的火花”“低能儿”“失败者,你是我见过最不出色的心灵”。22号决定放弃重新回到地球的机会时,乔伊急匆匆赶来,他拿出一枚来自地球的树叶,轻轻地放到22号的手掌心,刚才还在自责“我不够好,我不行”的22号愣住了。
他忽然想起那个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恍惚着两人的眼睛,一片树叶晃晃悠悠地随风落下,正好落在了借住在乔伊身体里的22号的手心中。那一刻,他醍醐灌顶:也许当我们准备好去生活的时候,生命的火花就已经被点亮了。
未来的孩子,在量子力学、互联网大数据、代码算法的夹缝中,如何让生活既展现智慧的光芒,又充满人文的温度,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我想,答案也许就是那枚“来自地球的树叶”,也就是我们身边的阳光、土地、生物、山川、海洋……也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中的“天”,是衍生万物的大自然,是一切道法来源的浩渺宇宙。
走进自然,唤醒人类基因密码中自带的原力,这是捍卫生命的正确抉择。
在自然中打开感官
走进自然,用指缝去感受风儿的拂过,用鼻子去嗅闻花开后的馨香,用眼睛去追寻五彩缤纷的色彩变幻,用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咸的多重滋味,用耳朵去聆听秋虫一整夜的鸣叫,我们的感官力才会被打开,被激发。当儿童在自然中追踪蚂蚁路径时,眼球每秒移动频率比看屏幕高3倍,动态聚焦能力大大提高。有研究发现,每周2小时观察昆虫的儿童,显微镜操作准确率提升27%;经常触摸树皮纹理,辨别鸟鸣方位,嗅闻雨后泥土,人的大脑顶叶区神经连接密度增加19%;经常观察日影移动判断时间,通过苔藓分布识别方向,这种原始导航系统能激活海马体空间记忆区,比使用软件导航的儿童该区域的灰质体积增加很多。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经高度评价莫言的小说:“我们可以在他的小说中读到很多声音、色彩、味道,以及各种幻化的感觉,充满生机,有趣、喧嚣、斑斓。”而莫言对此的解读很简单:“每天在山里,我与牛羊讲话,与鸟儿对歌,仔细观察植物生长,可以说,以后我小说中大量天、地、植物、动物,如神的描写,都是我童年记忆的沉淀。”也许这就是早期唤醒孩子的感官力,直至成年后也会受益匪浅的最好的例证。
草木间的创造力
走进自然,去观察蚂蚁如何优化路径,枫树种子如何螺旋降落,章鱼如何利用吸盘拧开瓶盖,蜜蜂的巢穴如何结构巧妙;去了解“在非洲中西部的沿海地区,有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几天之后,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来临了一场大风暴”的蝴蝶效应;去学会从蒲公英种子的飘散中看见空气动力学,在萤火虫闪烁中理解能量转换。
自然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创新实验室,其45亿年的进化史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密码。借助对自然的认知与解读,人类触动了创造性思维。加拿大孩子通过追踪枫糖浆产量变化,理解气候系统的混沌性,这种非线性思维是破解AI“黑箱”的关键;夏威夷少年在清理海洋塑料时发明的生物降解材料,灵感来自观察章鱼吸盘结构,这种从自然中提炼本质的能力,是AI无法替代的创新源泉。借助自然界,让人类天生拥有的元认知觉醒,许多新的发明创造、灵感启发会源源不断。
生如蚁而美如神
走进自然,眯起双眼,仰面朝向太阳,去接受阳光的沐浴;走进自然,徒步,爬山,观树,看海,让多巴胺、内啡酞被激活,让身体轻盈雀跃起来;走进自然,踩在掉落的枯叶上,仔细观察每一种物种的异同,叫出它们的名字……这种天然的快乐物质,能降低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唤醒对生命的热爱与期待。
一只受伤的小猫,一只流浪的小狗,一只在雨水中挣扎的蚂蚁,都会激发人类的同理心,增强人类的共情能力。庄子的齐物观,让我们相信万物有灵。我们种植植物,饲养动物,观察微生物,都会感受到人的伟大与渺小。但“生如蚁,美如神”,人类永远引领着文明前行的方向,朝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像山那样思考
走进自然,我们就从两条蛇的纠缠中看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奔腾的河水中看到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论断,从日月运行、四季轮回中构建阴阳体系,解释自然节律和社会变迁的规律。董仲舒通过观测“春分鹿角解,夏至蝉始鸣”等物候现象,构建“天人合一”的政治伦理体系;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借助山水,提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参禅三重境界;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通过对“狼群、鹿群、植被”的生态链观察,提出“像山那样思考”的生态伦理哲学:人类应从征服者转变为生命共同体成员。
自然给予人类最深刻的哲学启示,或许正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在有限性与超越性之间保持张力,就像竹子既有深扎大地的根系,又有向天空伸展的竹节,真正的智慧永远在谦卑与雄心间生长。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也许需要冲进互联网大数据的海洋里遨游,但别忘了抽身走进自然。夜晚饿着肚子回家的路上,别忘了抬头看看星光;学业繁重后疲倦的眼神,别忘了欣赏一片被秋风吹落的树叶……那是一切生命的意义,是生活着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