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家庭教育
叶落知秋
发布时间:2025-11-14 来源:《莫愁 家庭教育》

微信图片_2025-11-14_095347_630.png

叶落知秋

王瑛珠

新学期开学,我班的孩子们升入了中班,他们的语言表达越发丰富。有一天天很热,梦梦说:“已经过了中秋节了,为什么天还这么热?不是已经到秋天了吗?”

过两天,浩然带着一片梧桐叶入园了。他对小朋友说:“你们看,我捡到一片落叶,是不是秋天到了呢?”在小班的时候,我们开展过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当时,孩子们捡拾了很多落叶。这些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他们知道叶落是秋天的特点之一。

于是,孩子们开始期盼落叶越来越多,因为这代表着秋天来了,天气该慢慢转凉了。

散步时、户外游戏时,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叶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时会听到孩子们关于叶子的讨论声:“你们看,这片叶子好漂亮啊!上面红红的,下面黄黄的。”“看,一片像贝壳一样的叶子。”“哇,这片叶子一半绿、一半黄,好美啊。”“我发现了好像被毛毛虫咬的叶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儿能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不同,并能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不同答案。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敏锐地察觉幼儿当下的需求与兴趣点,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由此开启了对于落叶的持续探索。


为什么叶子会变色?


在对叶的持续观察中,孩子们发现有的叶子变色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原来树叶的颜色这么好看呀。”“我捡到了两片像火烧的叶子。”“为什么香樟树的叶子,有绿的也有红的?”“银杏叶变成金黄色的啦。”“为什么叶子会变色?”

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为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一起收集相应的材料,进行了“叶之色素”的实验,鼓励他们进行猜想、操作、观察、验证。

浸泡在透明罐子里的滤纸逐渐发生变化,叶子里的颜色跑到滤纸上了。孩子们欣喜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彩色新滤纸,热情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对爸爸妈妈说

教育者要注重倾听,鼓励孩子的大胆探究,努力引导孩子深度学习。在陪伴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对他们的点滴分享予以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热情交流的意愿,提升新的探究经验。


为什么有的树叶落光了?


气温逐渐走低,11月份,孩子们散步时发现银杏树上的叶子已经掉了很多,“这棵树已经理过发了。”“我前几天也理了发。你看,我的头发都变少了。”

“是啊,银杏树的叶子已经落了一大半,这是一棵落叶树。”我及时归纳,“过几天我们再来看看银杏树的新发型吧。”

几天之后,我们如约而至。孩子们又有了新发现:“这棵树的头发全都没了。”“是啊,这棵树的头上光秃秃的。”

看到时机成熟,我回应孩子们:“天气越来越冷,这棵落叶树的叶子都掉光了。”

孩子把叶子诗意地想象成树木的头发,这个连续的观察过程直观而美好,充满情趣。

幼儿园还有香樟树、桂花树、枇杷树等树,孩子们继续探究:“这些树为什么没有落叶,它们的叶子为什么没有变黄,还是绿绿的?”“不对呀,春天的时候,我看到香樟树掉下来红红的叶子。”

我鼓励孩子们运用找资料、问家长、读绘本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索。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到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这些树始终保留着很多叶子,和落叶树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知道了这些都是常绿树。


>>>对爸爸妈妈说

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资源,教育者只有与幼儿互动起来,幼儿获得的经验才会更丰富。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引导幼儿按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和体验,不断助推幼儿的成长。